大石调词瓷枕 玉蟾纳福 沉寂了百余年的千年古镇禹州浅井镇扒村,近些年因旅游而热闹起来。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带。禹州其名与大禹有关。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从浅井镇扒村的兴衰可见一斑。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见证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时代翻过一页,留下的文化名村都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史。一个周末,我们来到禹州市浅井镇扒村。 由古寨门楼走入村正街,街道两旁时见“古民居”字样的牌子。村委会干部告诉我们,这些古民居大多有一百年以上。我们走进一家旧居与新居并存的家庭。用土坯垒的旧居离街道远些,但老房子包括老式农具和家具按原样保护得很好;新居则是砖瓦房,紧靠街道旁边,建筑材料都是现代的。正在院子里做针线活的女人见我们来,连忙欢迎我们入座。我挑帘进得正屋,条柜上放的几个观赏瓷瓶,透露出户主的风雅。领我们进来的这户女主人说,“这几个瓶子就是咱村烧制的”。 参观古窑址,欣赏瓷上水墨,是来此旅游者青睐的项目之一。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瓷是神垕镇生产的钧瓷和扒村瓷。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北宋徽宗年间,钧瓷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但战火和饥荒使钧瓷几近灭绝。近代一百多年来,以任氏家族任坚、任继伟父子等为代表的第六、七代传人,发扬光大了均瓷文化,并让钧瓷走入世界。如今,神垕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扒村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金、元,终止于元末,是中国北方很有特色的一座民窑。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黄釉、墨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盘、枕、盆、瓶、罐等;风格上接近磁州窑系,但是它的纹饰笔调比磁州窑更加粗放凝练,墨彩更加浓厚;装饰技法上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釉上和釉下两种彩绘,多题写书画诗词及花鸟人物,纹样线条流畅,生意盎然,格调朴拙粗犷,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窑遗址面积达175万平方米,现存有众多古窑遗址,古瓷残片随处可见,上世纪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到扒村考察后说:“扒村瓷是古代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瓷种,其艺术水准影响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他瓷种,它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应独立成窑系。”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亦盛赞扒村瓷为“瓷上水墨”,“是凝结在古瓷上的中国画,烧制在古瓷上的中国书法”。 扒村现已恢复扒村瓷窑口4座,年烧制作品数千件,使这一古老的瓷种得以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政府和组织正着手编制古遗址保护方案。筹建扒村窑博物馆、扒村瓷文化产业园等。如今,“扒村瓷”已成为扒村致富的重要收入渠道之一。 本文配图为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的藏品 资料图片 作者:梅仁 刘果岭 孙宏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