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的倪家,在晚清,堪称是“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之后的又一大姓,民国年间,倪氏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倪家与其他大姓不同,他们重视教育,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的是源于倪介生的遗嘱。 (0.0 1936年倪氏合影) 清道光年间,黎里镇官塘上,倪介生在自家老宅尊德堂开办了油坊,倪介生吃苦耐劳,对打油师傅真诚相待,油坊办得十分兴旺,12开间的门面,五进方方正正的厂房,加上宽大的淌水河桥,气派极了。 同治年间,有人前来游说,让倪介生建造一套豪宅,就如周家的赐福堂那样堂皇。倪介生心动了,可是,当时黎里镇上的土地十分金贵,为了豪宅,倪介生忍痛拆除了部分油坊。倪介生没有功名,建造时受到了多方刁难,最后三开间的大厅,只有当中的一间勉强足尺,左右两边厢都只有半开间,怪模怪样的,难看不算,最要命的是厢房又低又暗又潮,派不了什么用场。后来,倪介生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道南桥源兴油坊的老板使的诡计。正当尊德堂油坊无法正常运作之际,源兴油坊开张了,一些看热闹的人乘机编了条顺口溜:“新坊上市,旧坊吃蹩!” 受了这么一个波折后,又有几位秀才上门了,他们竭力劝说倪介生捐官,说了一大堆的荣耀,什么见了县太爷不必下跪,身故后可以在棺材上、墓碑上刻官衔,可以画穿官服的“神主”(牌位),子孙后代能扬眉吐气,说得天花乱坠的。最终打动倪介生的是“有了功名,建造豪宅就不会受到官府制肘”那一句话。于是,倪介生掏出了大把的银两,委托其中一个最为热心的秀才出面办理。这个热心的秀才,拿到了倪介生的银子,原本至少可以捐得一个七品知县,可是他给倪介生实捐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廩生,再加一套官服而已。廩生,其实是秀才的一种,只是功名的起点,根本不是什么官。 经过两次波折,倪介生醒悟了,自己之所以吃亏,主要是因为肚内没有墨水。临终前,倪介生立下遗嘱,交代儿孙们,一是必须好好读书,二是尊德堂老宅,兄弟共有,永远不得析产。民国年间,倪介生的孙子倪慰农,在尊德堂老宅北号利用三楼三底开设萃英商行,经营桐油、麻丝、犁头等农具,其余九楼九底,租赁于他人经营茶馆、旅馆、照相馆;又新辟南号三楼三底,取名乃逸楼,倪家自行开设米店,兼售相饼、肥田粉等杂货。倪家子孙繁衍,人多口多,不过这南北两号,大家始终遵照遗嘱,没有分家,直到1940年,被战火焚毁。 倪介生育有一女二子,老大是倪寿芝,字慕欧,丈夫王燮卿早逝,无子女,她遵照父亲嘱托,1903年创办了黎里镇上第一所新式学校求我蒙塾(黎里镇中心小学前身),培养了一批紧跟世界潮流的人才,另有小传,这里不赘。 老二倪寿康,字迪民,遵照父亲遗愿,寒窗发愤,除了四书五经,又置办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后倪寿康得中秀才,不过当时满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科举制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倪寿康到上海四马路开设文具商店,带领儿孙们到上海就读,督促学业,努力争取就业。倪寿康的《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而今收藏在吴江图书馆。倪寿康育有九个子女,其中老二早夭,老七倪徵晖刚刚成年就去世,其余七人,大多与教育有关。 老三倪寿龄,字与三,他留学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姐姐倪寿芝正在创办求吾蒙塾,当时资金匮乏,寿龄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相赠。寿芝二弟寿康知道了,也解囊相助。 倪寿康的长女倪徵璇十分重视儿女的培养,她在家庭中制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一子一女认真读书,以求为国为民出力。儿子王鼐是资深无线电通信工程师,长期在上海真如电台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赴青海援建电台,负责技术培训工作,为青海电台培养了一批重要人才。女儿王回珠在中央气象局工作,兼任北京气象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工作。 最值得提的是老三倪慰农,他是农学家,在当时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一生致力于农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黎里经商,担任商会会长,首倡举办“民众教育馆”,每天晚上亲自讲课,宣传农业科学知识,67岁进正式聘任为黎里中学生物教师,任职六年,创办了慰农学圃,进行了多项农科试验,取得相当的业绩,至今吴江有口皆碑。可以参见本书倪慰农传记。 倪慰农育有三子一女,都与教育有缘。长子倪文钊,苏州农校毕业后,先后在平湖农场、庞山湖农场任职,他积极向民众宣讲农科知识,后来到台湾在台北大学任教,文化大革命后回归家乡,在苏州大学图书馆任职。 (0.1倪文钊) 次子倪文锦,1948年苏州东吴附中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担任学生自治会监事,毕业后在黎里中学教书,他擅长生物、劳技,兼教数学,后任教务长、校长。1955年夏,到农村家访,劳累过度而病倒,可惜遭到误诊,死于转院路上,年仅27岁。出殡时,学生自发吊唁,相送的队伍长达三里有余。 (0.2倪文锦) 三子倪文鋆,小学毕业后到苏州读书,17岁在苏州参加三野十兵团青年干部大队,担任中队司务长。1956年毕业于张家口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分配到总参通信兵科学技术部负责全军重点科研项目的主管参谋,任全军“军校师资训练班”主讲教员,1978年转业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职,从事教育与科研。本书有小传。 倪慰农的女儿倪鉴,早年在黎里读书,后考入苏州女师,肄业后,在黎里九成湾小学任教,新中国成立进厂当工人,业余时间为工厂职工学校讲课。 倪徵璠是倪寿康第四个女儿,嫁黎里殷家,姑母倪寿芝积劳成疾,1924年无法视事而退职,倪徵璠敢于任事,她接过姑母的担子,出任校长。倪徵璠的女儿殷明与殷昭,都从求我蒙塾起步,长女殷明赴上海担任培明小学教师,婚后随丈夫先到台湾后赴美国;次女殷昭是本县震泽镇小学当教师,现在退休在黎里。 倪徵玙是倪寿康第五个女儿,先就读于苏州天赐庄教会景海女校,后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分别在上海培成女中、智仁勇女中任教。擅长英语,口语特好,柳亚子儿子柳无忌出国前夕,请她补习过英语。1937年吴江沦陷,她与兄嫂到浙江安吉避难,因缺医少药而不幸病逝。 倪徵昕排行老六,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毕业后在上海邮政分局任管理工作,当时邮政局的官员贪污成风,拖他下水,倪徵昕不干,于是压制、打击接踵而至,最后精神失常。倪家第三代,就数倪徵昕与教育没有沾边。 老七倪徵晖早故,老八倪徵时,高中毕业后在上海橡膏化工厂任会计,平时积极自修,新中国成立后,兼任上海职业义务教育扫盲辅导员。倪徵时有二子二女,也都与教育有缘。其中倪炜与丈夫陆国奇本书附有小传。 倪徵[日奥]最小,排行第九,是著名的国际大法官,这里专门列有他的小传。这位国际大法官对于法学教育有着突出的贡献。1994年,他从海牙归国,次年,中国海洋法学会成立,倪徵[日奥]当选为首任会长,从此他致力于海洋划界的研究与实践,多次开设讲座,宣讲“国际海辽与海洋划界”等课题。1995年起,他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是苏州大学前身)、台湾东吴大学校友的身份,向法学院学生、研究生讲授国际海洋法及国际法院有关海洋法的判例,也应邀为全国多所大学的学生、研究生作国际海洋法讲座,多次为法官学院来自全国各中级法院的院长们讲授国际法海洋法及国际法院成立以来的种种判例。由于倪徵[日奥]先生的努力,使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一步步地完善,使中国法律与国际法正常接轨。 倪徵[日奥]先生的夫人张凤桢在之江大学与东吴大学教书,一生勤奋,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女儿倪乃先,生于1941年,早年在上海读书,后考入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汽车拖拉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交通运输局厂校工作,1983年起任北京交通局副局长,1985年至1994年借调外交部为副司级参赞,随同父亲任职于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也许是缘分,倪乃先女士与教育乃有不解之缘,她回国后,调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努力培养年青一代,直到2003年退休。 (0.4倪徵琮) 倪寿龄的二位女公子徵琮和徵环,也都非常重视教育。徵琮,凭考分获得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得小儿科医学博士,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行医,与丈夫刘绍光一起,在昆明郊区开办中医研究所,向民众宣传医学普及知识。1987年,倪徵琮为了纪念她姑妈倪寿芝办学的功德,出资设立“纪念王倪寿芝办学奖励基金”(按照当时风俗,倪寿芝嫁于王家,故称她为王倪寿芝),每年以利息奖励黎里中心小学优秀教师,此举堪称功德无量。这个奖项至今仍在,激励年轻教师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积极造就自身。 1994年,倪徵[日奥]个人出资二万元,为姑母倪寿芝建造了一座“王倪寿芝纪念亭”,亲自撰写了亭匾与碑文,歌颂了她创建新学,积极进行启蒙教育的功德。碑与亭,始建时在建新街黎里中心小学内,后移至藻西浜黎里中心小学,现在藻西浜是外来子弟学校,此碑此亭仍在。(0.5倪徵燠在王倪寿芝纪念亭前留影) 综上所述,倪家自从倪介生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之后,立下遗嘱要求儿孙们立志向学,儿倪家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代,大半与走上教育岗位,当教师的很多,有的虽然不是教师,但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培养人才,为新中国输送了各种的人才。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