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未知
命理杂谈
陈景展
道家文化
经文注解
奇门遁甲
陈友冰
明一法师
周公解梦
《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
城市人文
>
兴安古镇寻灵渠 一段活的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能读懂兴安的人知道,来兴安,不游灵渠,犹如办事时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广西兴安,是桂北联接湘江与漓江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城,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它既没有桂林城的大气,也没有阳朔的瑰丽离奇;说它小,是因为它只是个面积不过2348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7.2万的城市,就这样一个不算太有名的小城,却是世界上最古老运河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楚越文化的交汇区,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赫赫声名。
灵渠:在历史长河中起伏
能读懂兴安的人知道,来兴安,不游灵渠,犹如办事时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灵渠,这条沟通珠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分南北两渠,主要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等部分。
我们沿着南渠朝灵渠走去,不觉就到了南渠与湘江古道之间的秦堤之上,树木掩映的秦堤上落满了枯黄的叶子,踩在脚下软绵绵的,举目远眺,只见古木成荫,渠水似镜。大约步行了两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分水塘。站在分水塘上,前方是由石块相扣相衔砌成的500米长“人”字形的铧嘴,铧嘴内高外低,斜坡状的坝面像鱼鳞一样镶嵌着方方片石,远看去,如同一条降服急流狂涛的巨龙,紧锁在湘江源头,滚滚北去的湘江被大小天平石拦腰锁住,石堤前端的铧嘴把湘江水劈分成两支,一支流入北渠,萦回曲折,与大榕江汇合流入漓江,把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成功分流,形成“三分湘水携一路稻香橘红,七分漓水挽八里桃红柳绿,水鸟低掠、鲤鱼小跳”的壮丽景观,灵渠的泄水天平,则采用了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缓缓而进,能保渠堤安全,这一巧妙的设计,竟与埃及巴拿马运河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不得不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
从分水坝回来,顺渠边慢慢前行,不久便来到了美龄桥,据说此桥原先是木结构,当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兴安游灵渠路过此桥,一向喜着旗袍穿高跟鞋的蒋夫人,一个不小心,高跟鞋的鞋根插进木桥的缝隙里出不来了。于是,蒋介石下令,将此桥改建为石桥,后来石桥落成,人们就叫它“美龄桥”,桥边有石碑为证。
历代人民不断修缮灵渠,使之发挥出自身完善的效益,南渠北岸的四贤祠内,至今还祀奉历代对凿修灵渠有过重大贡献的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管防御使鱼孟威四公,在后来扩建的四贤祠内保存有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其中元代黄裳的《灵济庙记》碑是兴安县已发现的唯一元碑,十分珍贵,而1916年立的一块兴安知事吕德慎的劣政碑,说的是兴安知事吕德慎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却要百姓在他寿辰之日送一块功德碑给他,百姓们将他的劣迹刻于碑上,拦截正在兴安巡查的两府巡按,大人核实了吕德慎的罪状而将其罢官。兴安人民爱憎分明地表达出他们朴实而富于智慧的感情,警示着后人需清廉为民。
千年灵渠,见证着千年历史,千年灵渠,经历过千年沧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万为五军,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其中的一军即取道兴安南攻百越。由于山路崎岖,秦军粮草运转困难,战争进展缓慢,“三年不解甲驰驽”。为了解决秦军粮饷运转的
困难,秦始皇命史禄率卒在兴安境内的湘、漓二水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徵侧、徵贰姐妹叛汉,攻陷岭南60余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取道兴安,南平交趾。马援途经兴安期间,曾疏浚灵渠,并修建马嘶桥一座,成为百姓美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在今兴安县境设临源县,唐初大将、卫国公李靖于今兴安县城城台岭上筑临源县城,并以此为基地,向南收服了梁武帝肖铣之残部,平定了岭南。
宋嘉祐三年(1052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叛宋,宋朝派大将狄青及杨家将杨文广、杨八姐(文广姐)前往征讨,途经兴安严关,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水街: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水街是兴安一大特色,不游水街应该也算枉到兴安了吧,我们一行沿水街慢慢走来。兴安水街,是指古运河灵渠穿过兴安县城的一段,长约 1 公里,由古代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石雕木雕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是广西境内独一无二的、既传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一条历史古街,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
“秦文流觞”即是兴安古北门所在地,也是水街入口,觞是古代的酒杯,“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它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组成,过去,这里是兴安古城商贾云集之地,茶楼酒肆、笙歌弹唱,悦耳的丝竹声,曾从水街铺面的竹帘后悠悠然地飘出来,将水街的繁华点缀得如梦境一般。如今的古镇,到了夜晚,古乐戏剧中仍旧在传唱着千古情怀,两岸的灯火依旧诉说着平凡的故事,那似是“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意境,更让人不知是醉在曲中,还是醉在酒里。
沿水街两岸石板小路缓缓前行,犹如穿行在一首山水诗里,历史仿佛顷刻之间出现在你的眼前,推开一扇扇遍布玲珑雕花的门窗,只见生满绿苔的天井在微光下发出几分光亮,青色的家具和、古意盎然的陈设让入恍然入梦,惊叹不已。早阳透过层层窗棱照下来,树叶摇摆不定,给流水镶上一道妙曼的金边。木制亭台之上,围三两白发之叟,或摆开棋盘,杀气冲天;或安坐闲谈,颐养天年;水上小台阶,站些洗衣之妇,少许孩童,嬉戏喧哗,让人不禁要想起《桃花源记》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句子。
小桥流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水街桥文化在兴安占有重要地位,凝聚着历史气息的古桥在水街一座接着一座,形成一系列灿烂的古桥景点。走进水街,扑入眼的便是始建于康熙七年的娘娘桥,此桥又名天后桥、沧浪桥,名字已富诗情,实物更是不匪,贯通了水街两岸,改桥已于2004年重修,桥上建有可供人休憩的双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桥名历经百年,依然笔劲遒遒有力,让人回忆起当年那段斑斓五彩的历史。
距娘娘桥上游约百米,便是万里桥,传说此桥因距唐京城长安水路一万里而得名,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桥上书有“楚越要津”,可见当时地位之重要,2004年重修桥亭。桥南岸立有明代吴玉所写的《万里桥记》一文和“万里如归”题词两块石碑,桥下,则是一条名为北街里的古街,千年来这里商贾云集,茶楼酒肆,笙歌乐舞,珠宝、胭脂、米铺、赌场、钱庄皆立于此,是宋、元、明、清兴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今,这条古街依然完好地保存着旧时模样,雕栏画栋、幽窗小道、白墙黑瓦,供人游历凭吊。
重修后的马嘶桥被认为是水街的骄傲,由于增加了一座横跨灵渠的连桥,从而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桥跨二水”奇观。据说当年汉将军马援率部南平交趾时,其坐骑至此扬蹄鸣叫,不肯过桥,马援乃下马察看,发现此桥已朽,于是募捐修桥,传为千古佳话,马嘶桥也因而得名;接下来的是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的接龙桥,桥仅东面有半边台阶,据说是目前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建桥者是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他一改古法将桥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桥东修有九级石台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桥修成后,引为一时之观。相传此桥在早上的雾气朦胧中就象一条身体隐没、将头轻搭于渠东岸的龙,又因此桥在古代一是接送来往官员、二是端午节迎接龙舟,因而得名“接龙”,深得人民热爱。
再往前,又过了几个景区,便是享有胜名的三将军墓了,说起三将军,这里头还有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相传当年开凿灵渠时,堤坝屡遭妖孽猪婆龙毁坏,众多民工伤亡,指挥凿渠的张、刘两位工匠也由于筑堤失败而相继被杀。民众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了天神,降巨石镇怪,继任的李工匠终于把堤修成,但却又因不愿独占功劳而自杀,人们将张刘李三人合葬一处,这便是三将军墓的来由。“飞来石”和“三将军基”既是灵渠建造者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的见证,也是建设者用鲜血和生命筑渠的见证;前者成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的象征,而后者则潜含着先辈科子家不为名利献身科学的崇高美德,让后人不禁肃然起敬。
情醇厚朴实民俗之风
兴安的风俗与广西其他县市并无很大的不同,说到风俗,就不能不说到水源头村,该村位于湘江源头,离分水塘不远,据说是唐朝大将秦叔宝的后裔之村,故有“秦家大院”之称。在这里,底蕴醇厚的民俗风情文化让每一位前来秦村旅游的人大饱眼福,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前辈留下的各种工艺制品及制作手艺,村中老妇爱刺绣,什么鞋垫、帽子、手帕、围巾、桌布等,绣着精致的五颜六色的花纹,就连老人戴的老花眼睛,都配有绣上花草虫鱼的布口袋。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只见大多数家庭都在使用用青石板镶成的石水缸,缸里泉水幽幽,在青石的衬托下有如琥珀,厅堂前供奉着瘦高坚实的长条供桌和高肢的古茶几,使人联想起它的过去,几户人家还放有刻着兵书、定剑、雨伞的古木椅等罕见的摆设,进入一个小屋,仿如钻进一片未开垦的田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一切又是那么充满神秘气息。
据了解,部分村民家中房间还保存有雕龙镂凤的花大床,花大床床头还配有安着铜环铜扣的箱笼……更奇的还是那些绣花枕头,它们全用青布缝成,里用棉布充实成圆柱状,两头则用红绸布装饰,红绸上用五彩绒线绣成各种图案,这保存了一两百年的绣花枕头让我遐思翩翩,然而却无缘一见,引为最大之损失,成了心中难以消逝的遗憾。在这一茬一茬充盈者古韵味的民居中,游人们还可以看到古时妇女出嫁时挑礼的挑盒、抬轿的轿杠、织布的纺车、磨豆腐的石磨、舂米粉、辣椒粉等用的对石碓,这些简单而实际的用具也许经历了百年风雨,如今却静静地接受人们的观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漫步平遥古城,品味晋商酸辣人生--熙华行修特
下一篇:
妈祖文化的价值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城市映像
城市人文
文化景点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语文信箱:副词“曾经”不宜单用
“让国学落实到课堂”——北京“中高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漫画:孔子故事
郭齐勇:汤一介先生的学术贡献
古代汉语中的“正反同词”
地名读音如何“名从主人”
尊师重教的风尚何必“物化”
东汉《春秋》学的传授及其特点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