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关羽与“寿亭侯”印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转引杨五川《南宫集·月华砚铭引》文,记有景泰(1450—1456)间东溪二农夫“锄地得金印古砚”事。据农夫言,“运鉏(锄头)于田,觉铿然有声者三,视之,方得石盖,去石而金见”,洗去泥土,得金印,其文有“寿亭侯印”四字,遂以为得汉印之宝,晋献官府。
    三国蜀将军关羽曾为先锋,望麾策马于万众之中,取斩袁绍大将颜良首级,立功重赏,封“汉寿亭侯”,史书有载,毋庸置疑。关羽身份威望在此,后世果得其印信实物,其文史价值,曷用赘言。但是,上述农夫锄地所得“寿亭侯印”四字印,真的是“汉寿亭侯”关羽的印信吗?
    后来,历代皆有发现“寿亭侯印”或“汉寿亭侯”印的奇闻异见,让嗜古者兴奋不已。有的“寿亭侯印”竟然比常规汉印硕大几倍,太过夸张,类似遭遇“病毒”刺激,反而发人警醒。其实,至今“汉寿亭侯”的刺激犹在,文化“乌龙”未了,昏昏者渐多,待到昏昏驱逐昭昭,恐正言澄清已晚。
    今之小说电视剧有称“汉有寿亭侯关羽”,又印谱有“寿亭侯印”,画家画关羽题“汉朝寿亭侯关公像”,赠关公庙的书法作品落款称“汉代寿亭侯关公威振千秋”等。演义小说戏剧书画虽然属文学艺术创作,但称名究实,让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尽可能合辙,应该不难做到。然而,称呼关羽为“寿亭侯”,这个历史误会至今还在民间讹传,甚至连文艺界也熟详如惯,实在意外。
    当今教化风俗,多文举孔子,武选关公,修葺旧祠,重塑金像,热闹非凡。各地有关“关公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字介绍材料,例如浙江某县崇祯年间的《汉寿亭侯关公庙碑》,应非旅游宣传所称《汉朝著名的寿亭侯关公庙碑》等,大约以为景点称名末节,故而伪传误久不究,加之各种商业性的新编关公显灵的种种演义胡乱掺和,伪多掩真,反令本相更加扑朔迷离。其实,伪传亦非今人首创,纵考稽可信度较好的清《柳南随笔》等笔记之类,也附会得煞是好听,曰曹操封关羽“寿亭侯”,关羽不受,后加一“汉”字,关羽以为天意授命如此,遂拜命认可云云。看来,种种误会传讹已经殊深久远,于今不可不正。
    《四库全书总目·补后汉书年表》列举全书重要错误时,就有“如‘汉寿亭侯’,世但称‘寿亭侯’,沿习旧讹,未能纠正,此其考核偶疏者也”,可见此误由来已久。综合观之,误就误在这“汉寿亭侯”四字的解读上。解读一,读“汉/寿亭侯”。认为其朝为“汉”,其地有“寿亭”,封关羽为“寿亭之侯”。解读二,读“汉寿亭/侯”。“汉寿”本地名,以地名封“侯”,故称关羽为“汉寿亭侯”。
    识者皆知,应以称“汉寿亭/侯”为确。
    古今很多读者初见“汉寿亭侯”,认为关羽是汉封的“寿亭侯”,故以“汉/寿亭侯”为当然。尽管历代学者在不断质疑证讹,但谁都清楚,在接受学方面有时文字的订伪证讹比流行传播更难。于是,证误者自语,民间讹传依然流行,代代沿习旧讹,至今也难纠遍。
    断定“汉/寿亭侯”为谬误,镇案的依据是史有明法规定。首先,须知道一些授封亭侯的缘由地位等历史知识。汉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万户以上,或不满万户者,为县。“古有亭侯之封,乃侯爵之最下者”。因为“亭侯”不过受人派遣的小差事,关羽并不曲躬感戴,认为斩颜良之功已足以还报曹操的恩遇,留信一别,即上马直奔刘营。曹操左右以为关羽傲慢不够意思,欲去追杀,曹操止之。曹操情急中有此冷静,果断收敛,毕竟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标目“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著其英武事迹,虽然省却“亭”字,文笔明白,自然无碍。
    古代路途多亭,“万人敌”张飞也被封过新亭侯,算不得显荣。当时的晋封呈阶梯升级,渐进而上,绝少“火箭提拔”的美事,所以汉献帝建安初始封曹操为“费亭侯”,又往昔楚汉春秋时,苏林为“安城亭侯”,孟康为“广陵亭侯”等,都小事一桩,烟云过眼。其中,“费”“安城”“广陵”等俱地名,此类称名古代识者见多不怪,切勿无端放大格局,以今天世俗者对官衔的理解去想像误读古代。
    对此,古籍不乏点醒。例如明《菽园杂记》云,凡封侯须视功劳大小,“初亭侯,次乡县郡侯”,“关云长封‘汉寿亭侯’,盖初封也”。仅此可见,“亭侯”是封侯级别名,“汉寿”是地域名。
    汉寿,有湖南常德故城(后汉名汉寿)、湖南辰溪故城(三国吴曾名吴寿)和四川昭化故城(三国蜀名汉寿)三处,各有所据。大约因关羽“汉寿亭侯”重要的文史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于今尤烈,拙文不议。
    其次,历代文辞严正的史籍对“汉寿亭侯”的正式记录概以“汉寿亭/侯”为确,而以“汉/寿亭侯”为误。举个一般读者容易犯晕的例子。明代《明一统志》列宫室台阁寺观陵墓等,诸如颜鲁公庙、三苏祠、元结墓等,全部不标示朝代,唯“汉高祖庙”“唐太宗庙”和“汉寿亭侯庙”,好像冠有“朝代”标志。那么,其中的“汉寿亭侯庙”可否解读为“汉之寿亭侯庙”呢?
    每逢这些沿袭历史称谓习惯的浑而实一,都要先做些横向比较,细心读来。也就是说,这里所称的“汉高祖”“唐太宗”皆是约定俗成的“语词凝固结构”,已经千秋万口,固有其名,非谓“汉之高祖庙”“唐之太宗庙”,可见“汉寿亭侯”亦非指“汉之寿亭侯”。《明一统志》同书同卷中,还列有纪念汉代将军贾復的“胶东侯庙”,并不以“汉胶东侯庙”出之,亦可佐证。
    正史《三国志·蜀志》卷二,至“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列举皆蜀汉鼎足人物,读者过目即可领会文中那“汉寿亭 侯”之“汉”绝非画蛇添足。由此可知,不管民间如何妄传,演义如何精彩,那持正公平真实的措辞严谨,除非别怀居心,仍是史家信奉的纪史准则。
    言既至此,有两点相关细节仍须提醒读者注意。
    其一,三国时刘备称帝于蜀,国号汉,自命继汉正统,但史家为了有别于前后汉,只认可称“蜀汉”和“季汉”,故“汉寿亭侯”之“汉”,应非刘备心仪,亦非后人通常理解之“汉”。其二,古代著名文臣武将赐爵封号颇多,加上后世供奉敬仰又不断新增名号,繁杂琐细甚至近百字者,说的和听的都嫌劳累。至明初,皇朝进一步明确“以初封为贵”的俗成说法,“国初下诏谓忠臣烈士唯当时初封以为实号,(故)宜正书其额,曰‘汉寿亭侯关公之庙’”。所以,尽管蜀汉后根据政治利益需要,关羽获赐名号多多,如果谢绝罗列的话,打回原形,最简单的称号还是那个“汉寿亭侯”。可能就是这个“以初封为贵”的原因,误读误解也绵延不绝,成了一桩始终无结的公案。
    据清乾隆间秦蕙田《五礼通考》引《明史礼志》云关于功臣庙“复增四(座)关公庙”一节,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于鸡笼山之阳,原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后来被明眼识破,发现此误比较严重,指斥不已。如果不予改正必遭诟病,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订正其误,改称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就这样,为了补足一个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减省的“汉”字,让汉寿亭侯“关公”静坐破庙中极不情愿地等待了137年。
    知道“汉寿亭侯”称名的“乌龙”后,再来解读“寿亭侯印”等物的真伪,则比较豁然。还是宋儒洪迈厉害,对打捞或出土的“寿亭侯印”等一概予以否定,认为“皆非汉物,且汉寿乃亭名”,说关羽封亭侯事“不应去‘汉’字”(见《容斋随笔》)。其他,又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漕运总兵官在扬子桥湾头渠中掘得都巡检、汉寿亭侯等四印(见《行水金鉴》),又“印谱有寿亭侯印”等,皆为“乌龙”,“盖亦不知此而伪为之耳”(见明《菽园杂记》等)。
    看来,那些时不时出土的“寿亭侯印”,出土容易,认真则难。甭管那“侯”是大是小,关羽封“侯”虽然不存疑义,但今天某些文学艺术家不求甚解,误会“汉”是国号,写画或舞台影视中美称其“寿亭侯”,则是传讹。这样的作品问世容易,日后证讹,救治则难。
    方欲搁笔,想起那出身寒微,却在军政要务之余“读解数千卷奇书”的清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左宗棠,他曾为湖南常德“关帝庙”撰题三十言联,单凭下联那“汉寿旧封”四字,是算得上心底透亮,毫不含糊的。联曰: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是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此联巧用时空法,分别立定时间和空间。上联将关羽高义评为上继孔子下开岳飞,史策千秋未有,已经笔起泰岳;下联说“汉寿旧封”,又拈出关羽益阳设防并与吴将鲁肃对峙的“单刀赴会”事,点醒人杰地灵。如此形画汉寿亭侯关羽赫然于天地千秋的英风浩气,闻者能不叹服?
    (作者为学者,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