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驼铃声声叮铛响商旅漫漫丝绸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收藏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图1 北魏陶骆驼俑
    
    图2 唐彩绘陶骆驼俑
    
    图3 初唐三彩骆驼俑
    
    图4 唐彩绘陶骆驼俑
    
    图5 唐三彩骆驼乐舞俑
    提起骆驼,大家便会想到丝绸之路上功不可没的骆驼。因骆驼既是那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丝路文化载体的象征。
    骆驼,亦名橐(tuó)驼。《尔雅》:“橐,橐也;驼,负菏也。今云骆驼,盖橐音之转。”《山海经·北山经》:“号山阳之光山,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史记·匈奴列传》:“其奇畜则橐驼。”《汉书·西域传》:“鄯善国(楼兰)多橐驼”。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南单于遣使献橐驼,祭祀时跑马斗橐驼,以为乐事。”骆驼是食草动物,形状像马,头小像羊,兔唇,垂耳,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趾骨蹄大如盘。体长3米,身高2米,重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颜色有苍、褐、黄、紫等,驯化历史达四千多年。骆驼嗅觉灵、性温顺,耐力惊人,尤以驼峰著名。驼峰内盛脂肪50公斤,每1公斤脂肪可转换1.1公斤水,在没水无食料的条件下可生存两周、不进食物可生存月余;气温高达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坚持8天不喝水也渴不死;即使气温降至零下40℃,仍能在“不毛之地”的沙漠戈壁正常行走,被世界公认的“沙漠之舟”。
    骆驼形象在中原墓葬中出现的很早,南阳汉画像石上雕刻的骆驼,以四肢纤细,如马狂奔为特色。东汉卫宏撰《汉官旧仪》、东汉应劭撰《汉竹仪》:“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文曰‘玺’。匈奴单于黄金橐驼纽,文曰‘章’。”魏晋时,官印亦有驼纽。晋·陆翙《邺中记》:“二铜驼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在中阳门外,夹道相向。”晋·郭璞《橐驼赞》:“驼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骛流沙,显功绝地。”说明汉、魏晋时期上流社会崇拜骆驼。晋·张华《博物志》:“敦煌西渡流沙,千余里中无水,时时伏流豦,人不能知。皆乘骆驼,驼知水脉,遇其处,辄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于蹋处掘之,辄得水。”柳宗元的名作《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鉴戒扰民的道理,被誉为“永贞革新”先声。北魏彩绘骆驼俑(图1)背上覆有鞍鞯,双驼峰间驮着折叠的毯子,四周线刻纹饰,其上为一饱满的囊袋,前面挂有一条鱼,后面挂有一只似野兔,妙趣横生。清嘉庆进士张澍《橐驼曲》诗云:“牵来江左卖疮膏,入夏忽然尽脱毛。妇孺皆惊马肿背,不知原来自然高。”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
    骆驼分单峰驼、双峰驼。材质有陶、瓷、玉、铜,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双峰驼产于中国西北部、蒙古包头阿塔山及中亚,单峰骆驼生长于阿拉伯、印度及北非。骆驼役用性能为骑乘、驮运、拉车、犁地等。双峰驼每小时可行走10—15公里,长距离骑乘时,每天可行程30—35公里;短途运输可驮重250—300公斤。单峰骆驼每小时骑乘、驮运速度约2—3公里,负重165—220公斤。双峰驼挽车2驮1车,可拉1.5—1.8吨;单套步犁日耕地5小时,可耕地5亩;双套双铧犁日可耕地7亩,最高可达14亩。据专家测定,骆驼的最大挽力为369公斤,相当于本身体重的80%,而蒙古三河马为321公斤,陕西秦川牛为312.5公斤。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彩绘陶骆驼俑(图2),显露出陶艺工匠生动地捕捉到骆驼休憩后即将起程、嘶鸣的瞬间。
    双峰骆驼常见在中原墓葬中出土。初唐三彩骆驼俑(图3),高47.3厘米,长50.9厘米。骆驼做昂首站立状,背上有毡垫,驼峰两侧有夹板,驼峰之间横置一个长形袋子,其两侧横置丝麻状物。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它实际上是沙漠民族“穹庐毡帐”的再现:骆驼背上的夹板、毡垫是“毡帐”的组成部分,丝麻状物是用来绑“毡帐”的麻绳,它们共同组成“穹庐毡帐”。北朝至唐代,“穹庐毡帐”是丝绸之路上胡商的必备用品。“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唐诗人刘商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漫长的丝路上,胡商居无定所的场景。
    丝绸是东西方价值认同的商品,在互市中扮演着通货的角色。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记载了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唐西部边疆以丝绸为货币的物价水平:丝绸1匹=银币10文=铜币460文;波斯敦父驼一头,次上=丝绸33匹;草驼一头,次上=丝绸30匹。唐彩绘陶骆驼俑(图4),首尾长40.64厘米,俑高45.72厘米,骆驼头高27.94厘米。“东来橐驼满旧都”,在唐代中亚商队中,商妇也加入商旅,妈妈在骆峰上奶孩子罕见!
    沙漠丝绸路,驼铃响千载。骆驼载乐,始于东汉。唐骆驼乐舞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盛唐的长安城东市、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还让人们花钱雇演。以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图5),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是一位亭亭玉立、穿着白底蓝花长裙的女子。她头微微上仰,右手举至胸前,左臂下垂,似载歌载舞。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演出团”。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以黄、褐、绿、蓝、黑、紫、白等色组合使用,堪称唐三彩极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