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音“至”)是古时一种酒器。其大致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用,流行于汉代,沿用至唐宋时期。卮由盖和卮身两部分组成,卮身呈圆筒状,直壁、深腹、平底,通常有耳,底部有三足。制作材料主要有银、铜、玉、石、漆、陶等。其中以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卮最为珍贵。到目前为止,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卮主要有5件: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1件、巢湖北山头1号汉墓2件、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件、安乡西晋刘弘墓1件。其中西晋刘弘墓所出者,风格同汉代接近,而同西晋区别较大,故推知其当属汉代遗物。这五件出土玉卮,形制较大、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代制玉工艺的水平。 1.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青白玉质,温润光亮,局部有深褐色斑点。由盖、身两部分组成,一块整玉琢就。圆筒形,器身口沿下装饰一周勾连带纹,外周壁通饰勾连云纹。底部出三足,足上部各雕有一个兽头。精在器盖,盖面内圈透雕柿蒂纹,外圈装饰翻滚浪花。通高11.6、口径6.7、底径6.1厘米。 玉卮 2.巢湖北山头1号汉墓出土:青白色,泛淡黄沁色。卮体呈圆筒状,直口,平底,三矮兽首形足。正面高浮雕朱雀踏虎衔活环,凸出卮身,双足直立于虎背,两侧云纹羽翼层层舒卷。螭虎作侧首状卧伏,睁目突珠,张口露齿伸颈似在怒吼。卮身下部两侧装饰浮雕变形凤鸟纹。一侧为环形扳手,浮雕一熊,直立侧身盘附于其上。卮体遍饰“T”字形卷云纹和勾连纹,两纹之间由一条宽凹槽为界。卮外底中心饰阴线刻细网格纹和三朵卷云纹,边沿饰三组三角纹和菱形纹。高13.1、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足高1.2厘米。 玉卮 3.巢湖北山头1号汉墓出土:青白色,受沁呈黄色,间有鸡骨白色。器呈圆筒形,子母口,平底,三矮蹄形足,一足略残。盖子口,面微隆起,顶平,外圈圆雕三个立体朵云状钮,中心装饰四叶柿蒂纹,外饰两道细圈纹,遍布勾连纹。卮正面环形扳手透雕一飘然欲飞的朱雀,喙部突伸,长双耳后翘内卷,胸腹部外凸,上面双线细刻一“几”字纹。翅羽舒卷,两道细阴线表示羽毛,下肢骨节突出屈体向内侧,三只利爪呈平撑状,下饰一桃心纹。卮体背面用双阴线勾勒成四块矩形格,格内装饰排列整齐的蒲纹,上下饰一周斜刀刻变形卷云纹。卮底面边饰一周和三个等距卷云纹,中心饰变形花朵纹。高11.6、口径6.7、底径6.6、足高0.9、卮柄宽2.6、高3、厚0.3、柄孔1.9厘米。 玉卮 4.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青白玉。呈九棱圆筒体,由九块玉片镶嵌在一鎏金铜框架构成。卮平底,底为一圆玉片,附三蹄形足,一侧又圆环形扁尾玉耳。长方形玉片上浮雕勾连纹,铜框上铸有兽纹和几何图形。通高14、口径8.6、厚0.3厘米。 玉卮 5.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豆青色,受沁后发白,上有褐色沁斑。器身略呈长筒形,口沿以下为卷云纹宽带,外壁满饰浅浮雕花纹,腹部以谷纹为地,主纹为两龙两凤。卷云形三矮蹄足。口径7.6、底径7.8、通高12.9、足高1厘米。 玉卮 玉卮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史记·高祖本纪》载:“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殿前,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因此,玉卮是汉代在隆重的庆典仪式中使用的酒具,应是被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使用的。 玉卮是汉代王公贵族在重要场合使用的一种酒具。它在选料上极其讲究,均选用质色上等的和田玉;在设计上突出精巧,各种花纹图案布局合理;在纹样上突出主体纹饰,都选用显示高贵身份的朱雀螭龙和龙凤纹;在工艺上极尽所能,浮雕镂空、阴线阳刻,精雕细琢;功能上尽显其美,是实用、经济、美观的和谐统一。因此,这四件玉卮都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代表了汉代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古代玉器中与玉卮功用及器形接近的还有玉樽,其器形相较卮矮粗简化,也是贵族使用的珍贵酒具。如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一件玉樽:玉质受沁呈粉白色。矮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带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两侧铺首衔环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龙、熊及乘云仙人,平底下置三个熊足。与同墓出土玉卮相同,亦为汉代遗留之物。口径10.5、通高10.5、足高2厘米。 玉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