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一个佃农家里,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农家妇女——钟氏。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青年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朱德撰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延安为一个没有名字的母亲开追悼会。 1944年2月15日,劳累了一生的朱德母亲钟氏仙逝,享年86岁。由于战争期间的邮路受阻,这个噩耗传到延安已是早春三月了。老家来信说,钟老太太病逝,死得突然,十分安详,没有痛苦。虽然说得如此轻松,但仍令朱德悲伤不已。他一个人坐在炕头默默地吸烟,眼泪在他刚毅的脸上流淌。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他一个多月没有刮胡子。他还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悼文《回忆我的母亲》。他说:“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朱德母亲逝世的消息传到延安,从中央领导人到广大群众都为钟老太太崇高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所感动。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四月份中央机关在杨家岭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上写道:“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兴”;毛泽东同志写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合挽:“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负责妇女工作的蔡畅同志在追悼会上讲了话,号召解放区的妇女们向钟太夫人学习,学习她终身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高尚美德。 朱德说:“没有尽到孝心,让母亲受了苦。” 朱德的童年生活是极其悲苦的。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亲人就是自己的生母。他常对康克清说:“要问我这一生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尽到孝心,让母亲受了苦。” 1919年,朱德在滇军(后改为靖国军)担任旅长期间,曾经接全家二十几口人到泸州居住。但是,由于父母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与世长辞,孤单的母亲回家继续劳动。 中国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于肩负着民族的重任,也由于战争环境,朱德没有时间侍奉老母,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1966年11月,当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毫不犹豫地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但是,他母亲对他毫无怨言,她支持儿子的事业,并不冀求儿子给家里什么资助。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时,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惟一的所求是在余生能见上儿子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四川闹灾荒,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朱德从来延安投奔革命的老乡那里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挂念家乡年迈的老母。身为八路军总司令,每月只有五块大洋的薪水,就只好求助往日的同乡挚友。他在抗日前线的山西洪洞县,悄悄地给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岭写信求助。信是这样写的: 与岭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杨、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是如此。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复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29日于晋洪洞战地 戴与岭接信后,当即筹足了200元,送到朱德的家里。这封信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满纸质朴的语言,体现了革命者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和廉洁清正的高贵品质,也深蕴着朱德牵挂热爱母亲的情深。 正如朱德总司令一样,众多的第一代共和国领导人诸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他们为了建立新中国而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但是他们尊老,爱老,孝敬父母的心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重阳将至,我们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共同来倡导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往开来一直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