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终南山千年隐居生活真相 驴友观光影响隐士修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华商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数千年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寻访终南,《空谷幽兰》问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隐居修行者,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
    2008年之前,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曾在时尚杂志社做编辑,因为读了《空谷幽兰》,走上寻访之路,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
    张剑峰的经历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隐士梦,多位网友表示想到终南山隐居,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揭秘”会破坏目前的修行传统。隐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闲适悠然?普遍认为的“逃离红尘”式修行又是怎样一番状况呢?
    入世与出世
    除了现实的生活,隐士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认为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现在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入山,是极少数案例。
    对终南隐士传统,安妮宝贝在读完《空谷幽兰》后写道:“隐士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种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生命。隐士用纯粹、洁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返照自己,这样的生存者们让我们在很好地反省着认识自我,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恢复我们的优秀文明。”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张剑峰称,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入世与出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终南山作为隐士的天堂,山中修行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但自古以来,终南山就不乏沽名钓誉者,“终南捷径”,一些人打着隐居的旗号,其实只是为了捞一个修行的名声。 比尔波特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是不是真的修行,在山里待一个冬天就知道了。因为山里的冬天很冷,“假隐士”会早早逃下山去。
    
    终南山随处可见的修行人的居住地(图片来源:西部网)
    清净的本来含义
    都市中的人到山中“隐居”是一个奢侈的行为,张剑峰把人们这一向往归结为“假想的清净”。
    “往往住几天就受不了山里的冷清了。可以理解大家心理的需求,但现实中,山里并没有那样舒服,需要走夜路上厕所,忍受寒冷,个别人甚至在住山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没几天就开始自言自语,跟不存在的人对话,有精神分裂的症状,因为没有人和他交流。”他说。
    虽然很多人表现出对隐居的向往,但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主任咨询师张金刚分析,真正的隐居者是到山中修炼、养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想“回避现实烦恼”,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向往隐居生活;也有一些人际关系障碍者,例如轻度焦虑者,想逃离现实生活,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后两种人如果去山中隐居,都是行不通的,对心理焦虑者,山中的生活,他们不但适应不了,甚至会加重病症。”张金刚说。
    “只有心无杂念的修行者才能在山中常住,他们能很圆融地处理各种问题。因为清净不是找来的,如果懂得清净本来的含义,时时刻刻都能清净。都市很方便,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欣赏,无处不是美景,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山水,如果在都市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山水,又何必去住山呢?”张剑峰说。
    记者了解到,山中隐士也经常遇到一些危险,几年前一位隐士在茅棚死去多日才被人发现,去年一位隐士跌落山崖致死,不测时有发生。
    安妮宝贝有一句话:“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有两座终南山,一座有形,一座无形
    记者:很多人都向往隐居生活,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张剑峰:如果可以,大家都愿意到自然中去生活,但这是很奢侈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面对各种纷扰,人人都需要应对,所以很多人想逃避,去没有人的净土,如果内心有一片净土,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记者:在网络的议论中,一些人认为去寻访隐士会影响打扰他们的修行,作为一位寻访者,你觉得是不是如此?
    张剑峰:这些隐士最大的威胁,不是那些寻访者,那些不远千里去寻访的人都很真诚,隐士们对他们一般都会欢迎。威胁最大的是好奇的驴友,他们往往制造一堆垃圾后就走了,现在山里一到周末就堵车,因为现代人对自然有需求,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污染,现在,这个威胁最严重。
    记者: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自己独处,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住山的目的是不是制造与自己独处的环境,进而修炼自己的内心?
    张剑峰:对,山只是提供了一种环境,其实有两座终南山,一座是有形的,它是风景,另一座是无形的终南山,如果内心有终南山,终南山无处不是。一个人如果有道德底线、有操守,无论入山不入山他都是修行人,我觉得这是修行的最根本。其实山里所谓的美妙,你不克服一些困难没法享受。
    隐士住山需克服现实困难
    
    张剑峰给山上带了一个坛子,以便做泡菜(图片来源:华商网)
    记者前往时,印证了书中所写:茅棚零星散落在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在终南草堂,下山需要走近一小时山路,茅棚内设备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
    隐士们需要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一些农作物。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会劈柴种地,基本无法在山中生活,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种植,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记者:在跟你寻访时我发现,隐居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舒适,一位隐士住山需要克服很多现实的困难,你觉得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张剑峰: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到山上,几天就下山了,因为受不了山中的孤独,没有人交流,一些人甚至会“着魔”,其实就是轻度精神分裂,因为他心有杂念来住山,当孤独时自己不能克服,就出现了心理问题。
    记者:修行者如果要入山,需要准备什么?
    张剑峰:首先,要找到自己能住的茅棚,租当地村民房子的比较多,也有人自己搭建茅棚,但这也需要与村民进行土地协商,住山洞当然没有人管,但山洞大部分很潮湿,不能住人。饮水、种地、劈柴等问题都需要考虑,有的隐士要走两小时山路去背水。
    还有安全问题,因为隐居的地方都比较偏僻,加上是独居,潜在危险并不少,曾经有一位比丘尼在山中小庙里被杀,杀人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仅仅是为了一点香火钱。
    记者:隐士与当地村民之间一般是什么关系?
    张剑峰:隐士与村民之间是互相滋养的微妙关系,好的修行人会在山里捡垃圾,保护环境,给村里人一些教化,因为隐士存在,到终南山旅游的人增多,停车、农家乐等也能给村民一些创收。
    终南隐士寻访者张剑峰的山中经历:
    
    秦岭终南山大峪,走路累了,张剑峰准备打坐休息一下(图片来源:网易)
    一、隐士也会闭门谢客,敲门需念暗号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人的生活视野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2008年,张剑峰第一次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如果只是旅游好奇,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隐士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敲门,都会开门,但有些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一些暗号,一般人敲一次没人开就走了,修行者平时不给人开门。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二、真正的修行者是保持内心纯净,做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只有圈子里才知道。”张剑锋说,“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
    上周刚见到一个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他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
    “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他们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张剑峰介绍。
    三、从一个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他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儿挑食,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
    “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
    “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