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青年京剧演员如何在继承中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京剧
    受市场经济影响,京剧开始走下坡路,地方专业院团少有演出。90年代戏校毕业的一些童星无论多么有才华,回到专业艺术院团之后,也难有表演的舞台。于是,有的开始进行二次创业,纷纷向歌舞、影视等行业拓展;有的继续攻读,考入艺术院校深造;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放弃,永远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京剧舞台。年轻的歌舞演员和影视演员,靠一首歌、一个角色就能在一夜之间成名成家,而京剧演员从几岁、十几岁开始苦练,到30岁之前不要说成名成家,连登台演出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万事之本,开山之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不知道历史就无法预测未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能修建万丈高楼,如果把高楼建筑在沙滩上就会倒蹋。继承传统京剧艺术就是修建坚固的基础,有了雄厚的基础就会修建形形色色的建筑物。在我理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模仿式”的传承,模仿永远是‘表面的形式’,因为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二次创作,是在悉心领会传统京剧的神韵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演绎,融入表演者的创作思想。
    青年京剧演员首先是学会继承。我从八岁考入戏校以来就一直在做得一件事就是“模仿式”的传承,设立什么课程,如何学习,怎样继承。
    二、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当前青年演员的继承现状。京剧大赛进行了几次,所有节目都是继承,青年演员参加的比赛项目少有创新。当前演出的剧目,多为传统戏,红色经典的样板戏,虽有一些创新剧目,但流传开来很难。
    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演出市场的牵引。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梅兰芳大师演出一场能挣下一个四合院,张君秋大师唱一整出《玉堂春》可以收到七根金条,而如今在一些地方京剧团的演员工资比下岗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费还要低。差距是如何之大!没有演出市场,政府投资只能是输血机制,造血机制不完善,难以使京剧得到完美的继承,更难谈创新。
    二是青年演员的责任。由于市场低迷,京剧创作、演出的付出与个人收入严重失衡,导致青年演员对京剧越来越不感兴趣。目前,青年演员中虽有一大批佼佼者,但在演出经验、演唱艺术等方面已很难与老艺术家相提并论,在对艺术的执着、钻研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根本就不专心。目前青年京剧演员中有些奇怪的现象,年龄越小越执着,出名的越多,到了戏曲学院或者院团就开始减少。为什么?主要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年龄很小,只专注于演唱技巧,对社会、人生、事业、前途思考较少,到了大专或者大学,在学习中就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一辈子都愿意为京剧的振兴而献身?由于这个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京剧演员离开这个行当,有的改行唱歌、演电视剧或者从事与京剧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就连京剧世家的后代也对传承京剧兴趣索然。
    三是创新的环境。青年京剧演员一般都是经过10-15年以上的练功和学习时间,即便是拥有20年以上的练功时间和演出经验,要想在这门艺术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也是很难得到广泛承认的。为什么?认为京剧是国粹艺术,对于传统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一点都不能动。老艺术家中有些持如此观点,老戏迷中也有相当多的观众持此观点,如果稍有改动就好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翻了难以饶恕之罪。不能动,什么都不能动!唱腔、发声、舞台布景,服装,道具,锣鼓金、甚至灯光都不能动。虽然有现代声光电设备,但京剧舞台依旧是大白光,虽然有了麦克风和扩音和声设备,但京剧仍然是锣鼓金敲的震天响,只求声音大,悦耳就不管了。
    三、没有创新就难以发展
    首先,不能把继承与创新割裂开来。梅大师一生演了四类戏:一类是穿老戏服装的新戏,第二类是穿时装的新戏,第三类是他创制的古装戏,第四类是昆曲。梅先生一直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如:在《霸王别姬》中各种艺术形式,服装、造型、化妆、音乐等的创新。的剑舞中国民间杂剧,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青年演员如果总是在继承,不给创新环境,不允许创新,不宽容探索,不允许创新中的错误,就很难成长起来。如果一个青年演员在献身京剧事业十年、十五年甚至更多时间的模仿式继承以后都不能创新,创新的激情就会逐渐消失,错过了人一生中最活跃的创新期就难有大的创新。
    第三,传统遗产谁来继承?京剧被列入文化遗产是件好事,但如何理解遗产?文物古迹、兵马俑、青铜器、三星堆、黄山、宏村都是历史遗产,这些历史遗产决不能随意创新或随意改造,即便是坍塌了毁损了也要修旧如旧。在文化艺术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昆曲、古汉语、象形文字基本也是这样。但是,京剧不应做这样的理解,它是一个活的遗产,有大量的艺术家在从事这门艺术,光京剧院团就有几十个,民间拥有大量京剧演员和京剧戏迷,虽然不景气但不存在失传的危险,不景气的原因是创新太少,年轻戏迷太少,面临歌曲、电视剧、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冲击,京剧自己没有作出必要的强有力的反映,过于被动保守和落后。
    青年人是对京剧遗产作出重大贡献的生力军。年轻、敢闯敢干,很少保守,对新生事物敏感,对其他艺术形式接受快,吸纳容易,这些都是有利的方面。应该造成一种氛围,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市场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观众是创新成果的评判员,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创新就会得到发展。如果创新能够在市场中发展,就会得到经济的激励,如果创新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就会在综艺节目中、在电视节目中、在群众性娱乐活动中得到推广,而不是排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