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士济济,人才辈出之地。特别是北宋都会——东京,是开封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东京的繁华最为人称道的是文化娱乐。瓦肆(或叫瓦子)、勾栏,比比皆是。这是在商业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游乐场所。瓦肆里有几个棚座,也叫勾栏,演出百戏,如说书、杂剧、傀儡戏、滑稽戏、歌舞、影戏等各种不同的节目。大瓦子可容纳数千人,最有名的瓦子有潘楼瓦子、桑瓦子、州东西瓦子。层出不穷的演出,自晨至暮,使人流连忘返。瓦子中的勾栏就是舞台的雏形,在我国艺术史上是一个突破,自此使艺术离开豪门大院,成为人们共有的艺术形式,不再为封建统治者所垄断。 明代的开封为河南省府,是明周王的封藩之地。当时开封是全国戏剧的中心。第二代周王朱有炖爱好杂剧,著有《诚斋·乐府》,收录杂剧31种,是明初著名的戏剧家。在他的倡导下,艺人云集,开封被称为“中原弦索”。至明末,开封尚有梨园七八十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清唱遍及全城。杂技艺术在我国流传很早,到了宋朝,东京也很盛行。明代有发展,《如梦录》记载繁塔庙会盛况“走软索的走的是二郎赶太阳,卖马解的卖的是童子拜观音”。李梦华的《紫桃轩杂缀》中“余在中州与大夫燕会,见有戴高竿,舞翠盘狮子、生儿、沐猴、狗戏之技”。从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当时杂技艺术达到了相当精湛的境界。 清朝至民国以来,开封仍是各种戏曲荟萃之地。当时除本地梆子以外,外地剧种在开封演唱者颇众,如皮黄、苏昆班子,陇西梆子腔,山东的弦子戏,黄河北的卷戏,山西泽州锣戏以及本地的土腔大笛翁小唢呐、郎头腔、梆锣卷等,异常活跃。不过,最受当地劳动群众欢迎的还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梆子(豫剧),开封是河南梆子祥符调的发源地。据记载,清乾隆年间,豫剧祥符调已在开封逐渐形成一个流派,分蒋门、陈门两大家。共创办有义成、公义、天兴3个班。清末民初流布于开封、中牟、陈留等地。著名艺人都曾在开封演出过,如孙延德、狼羔、水上漂、常金荣、常金生、简客等均系光绪年间的名辈。宣统至民国初年的名艺人有贯台五、张子林等人。至今著称于豫剧舞台上的陈素真、高兴旺、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谢顺民、牛得草、王秀兰、关灵凤、王敬先等均系师宗祥符调。这些名演员大都成名于开封,现已遍布省内外,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豫剧祥符调,声腔板路较全,调门丰富,高低起落皆有回旋,且质朴、大方,深为群众所喜爱,为豫剧主要流派之一,可谓豫剧之正宗。 曲艺说唱早在宋朝东京就十分盛行。清末民初开封的曲艺形式甚多,如梨花大鼓、道情、评书等。特别是清末河南坠子的出现,开封曲艺活动又走向一个新阶段。人们往往把开封相国寺和河南坠子联系在一起,有坠子源于开封之说。开封地处中原,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一般坠子艺人都想到开封镀镀金。因此,坠子演员大多成名于开封。由于坠子的出现备受欢迎,一些梨花大鼓、西河大鼓的女演员改唱坠子,使坠子这一艺术形式在开封占据绝对优势。著名演员有张三妮、马老婆、马双枝等。不少坠子演员为中国百代唱片公司灌过唱片。后来,坠子传播到我国大部分省份,深受群众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