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南柯梦》:一念情着,一念成佛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言】《南柯记》长达四十四出,描写尘世、佛界与蚁国三种戏剧情境,刻画了自然的、以及超自然的多重人物关系,剧情在佛界与俗世,人间与蚁国之间几度转换,人物在虚幻与真实之间交替出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汤显祖思想的重大转折体现在他所撰《南柯记》一剧中。与《牡丹亭》一样,它也是以梦切入,单就叙述意义上讲,是为了指示一种象征性结构。剧中主人公淳于生梦中当了槐安国驸马,并尽享荣华,极身心之乐。梦醒之后,方知原是树下一堆蚊蝼,并为之涕泣,后向契玄禅师乞愿,使槐安一国并及父、妻等均变换人形入于天国,此即所谓"无情而之有情"的阶段。此处的无情是针对儒家伦理以理扼情,取消人的日常生命及其情感而发的,因而以"有情"救之。至此为止,在表义上正好与《牡》剧结尾衔合,取佛教"五蕴皆空",生为梦幻之意,但却肯定了情的意义。然而,剧情再次向前跨越,让淳于生经历新的梦醒。剧中在此有二段点题之语:
    僧曰:“诸色皆空,万法唯识,他犹然未醒,怎能信及,待再幻一个景儿,要他亲疏眷属生灭之时,一一显现。等他再起一个情障,苦恼之际,我一剑分开,收了些人为佛门弟子,亦不枉也。”
    僧曰:“淳于生,当初留情,不知他是蚁子。如今知道了,还有情于他么?”(生曰):“识破了又讨甚情来?”僧日:“你道没有情,怎生又要他生天?呀!金光一道,天门开了。(生看惊介)是也。”
    
    淳于生第一梦属在世的人生经历,他为之涕泣,欲其人“生天”,虽已梦醒,但既执着于在世情感,又仍执着于天国幻相,这在佛教看来仍有“情障”与“相执”。故需要“一剑分开”(即真可所谓“一刀两段”),让他再次超越,空却一切影相,即第二次梦醒,属“有情而之无情”阶段。但此处的“无情”已非前此之无情,也非“以情合性”。前此之无情是完全拒绝人的生命存在,以情合性则主体仍是情而非性,此处的无情却建立于万法皆空之上,归于存在本体之“性”,也就是由情而复性。这样,也就基本上合于罗汝芳与真可的思想线路。罗汝芳根据儒学的基本命题而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这种解说虽可溯于朱熹、张载(甚至《中庸》即有“天命之谓性”),但由对此心性结构的诠释却与更早的李翱相同,李翱取“情”与“性”对,又取《起信》与唯识思路将其安排于“一心二门”的结构之中,提出其复性论主张。罗汝芳因此而言:“识其心以宰身,则气质不皆化而为天命邪?”又云:“化气质而为天性”同样,真可也云:“夫情未变之初谓之心,心之前谓之性。性体本具明静二德,以性体无外,不能自觉,故强照生,强照生,则明静之德变而为昏动矣。昏动即作,则万法生焉,而变化莫穷也……如能明之,则由情而复心,由心而复性。”
    
    总起来看,汤显祖的“有情而之无情”大体上是据其二位学师的意见而来,即陈继儒后来对《南》剧概括所说的“化梦为觉,化情归性”。此处关键是“化”而非“合”,即通过化解而取得转换(如“转识成智”),并非两者直接合并。“化”的前提是“识破”,即“觉”与“悟”,与“迷”相对。这里自然也涉及作者在戏剧结构上的某种考虑,以“梦觉”作为人生转折的一个契机,即是依佛教“人生如梦”人生观所作的一种安排,也合于真可所云:“彼五者(五蕴)初唯识变而有,识如幻梦,精而观之,识化法灭,是谓法空。”又于本意上言是“迷者情之累也,觉者性之契也。”迷于世俗之情则如梦中之行,觉而出梦,也就是化情归性,也即汤氏自云:“梦了为觉,情了为佛”。故钱谦益评此:“《四梦》之书,虽复留连风怀,感激物态,要于洗荡情尘,销归空有,则义仍之所存略可见矣。”
    文 / 黄卓越
    图 / 江苏省昆剧院《南柯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