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浅述越剧《梁祝》的由来和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越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
    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马矣。山伯后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张读是唐大中年间(847—859年)进士。据此可知梁祝故事有文字记载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另一说明徐树丞《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按:《金楼子》为梁文帝萧绎(508—554年)作他曾为会稽太守“幼坟籍以自娱”,并东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览舜桥遍访郡县录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乐大典》之《金楼子》无此记载。《会稽异闻》已佚。这个说法可把梁祝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关梁祝故事的起源、衍变情况以及有关戏曲、曲艺、民歌作品选集已由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于1958年出版此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宣室志》载:“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谢安(320—385年)家居上虞东山祝家庄在东山之东麓与谢安家同山相左仅隔二十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致力于育才培养出被称为“柳絮才”的女诗人道(谢安侄女)自然会对“伪为男装游学”的祝英台事表示关切才会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之举。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嵊县紧邻上虞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爱这一故事的。尽管这一故事在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传奇《同窗记》(现仅存访友等出);但越剧的《梁祝》应视为出于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它最初的作者是艺人而不是文人这从越剧《梁祝》最初的演出本来看就更清楚了。
    
    越剧
    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老艺人马潮水(1885---1974年)、张云标(1895---1975年)、白玉梅(1897---1976年)、相小泉(1896---1976年)等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民间的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小曲目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的《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城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十八里长亭”故称“十八相送”。
    1906年后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率先演《梁祝》小戏的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后来张云标演出时对《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删去了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鹅等家禽比喻并将梁祝二句轮唱增加到四句轮唱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在心理。这十八个比喻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等。但当时男班演的都是路头戏唱词由演员即兴编唱因此比喻各不相同也有多有少。
    《十八相送》和《楼台相送》在浙江城乡上演达十年之久。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的需要扩大上海剧目向传书、卷本要戏。当时男班著名小生王永春(1895---1960年)和著名小旦白玉梅找到了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唱本《梁山伯》在《十八相送》、《楼台相送》基础上各自考虑自饰角色的戏路安排场次然后商定剧情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于1919年上演于上海新镜花园。主要角色分配:
    梁山伯---王永春 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远---童正初 马文才---俞存喜
    师 娘---颜生焕 先 生---王凤祥
    演出后的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剧目为越剧在上海站稳脚跟打开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越剧
    越剧《梁祝》的演变
    当时在上海演出的《梁祝》全剧共四十场。各个戏班演出时有增有删有演上、中、下三本的也有演上、下两本的 也有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的。场题也各不相同大致为:
    游园思读 乔装卜挂 三嫂进谗 立誓埋绫
    山伯别父 草桥结拜 夜宿换魂 梁祝拜师
    设墙共床 英台受罚 同窗共读 游园露红
    收信思梁 英台托媒 十八相送 三嫂施计
    验绫挖目 英台思兄 文才嫖院 祝马庙遇
    遣媒说亲 英台惊婚 山伯魂归 梁祝梦会
    拜师下山 回忆十八 山伯观景 父女相抗
    楼台相会 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 英台赠友
    山伯临终 四九报丧 英台哭灵 文才迎亲
    祷墓碰碑 地府阴审 文才还魂 娶亲团圆
    这个演出本受卷本、唱本影响较大带着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例如说梁、祝愿是天上金童玉女投胎因在蟠桃大会上生爱打破琉璃杯(有说九龙杯)被玉帝罚下红尘受三世(即孟姜女与万喜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说是五世的)夫妻不得团员之惩。故太白金星奉命下凡将山伯“真魂”摄去换成“呆魂”(也有的说太白金星化作酒保在宿店让山伯喝了酒而失灵性)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女红妆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再如墓崩后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而随入。梁、祝、马三人入墓后阴游地府告状山伯状告马文才夺妻马诉山伯无理。从一殿秦广殿过二殿楚江殿、三殿牢帝殿到四殿、五殿殿殿相诉争执不下直至五殿阎罗殿。阎君查阅生死簿方知真相原来梁、祝是金童玉女罪罚下界是命中注定马文才是玉帝差下界为拆散梁祝姻缘之小星本与祝无姻缘之份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今阳寿未满可以转阳完婚去。文才不服阎君怒斥马文才与李已同过房命小鬼赶马返阳 梁祝回归天庭。
    《梁祝》上演后反响十分强烈。有人为提高票房价值竟故弄玄虚胡编乱造炮制了一个续集以招徕观众。续集大意为:梁、祝死后玉帝命吕纯阳、黎山老母下山分头救活梁、祝二人并各自带上山收为门徒传授武艺。大比之年梁山伯奉师命下山武试途径山东遇烧香拜佛的路纲之女路凤鸣。山伯被其美貌所倾倒一路跟随不离。后竟卖身路府为仆遂得机会与凤鸣私定终身。考期临近山伯离开路府赶到京城在武校场艺压群雄得中武状元。此时辽兵进犯中原钦命山伯挂帅征辽不料山伯势弱被番兵围困。黎山老母知山伯有难即派英台下山赶赴边关救梁。路凤鸣思梁心切女扮男装外出寻夫。途中路与祝相遇互探真情祝方知路与山伯私订便道明自己与山伯三载同窗、亲许九妹等往事。两人情投意合姐妹相称双双奔赴边关合力助梁大败辽兵班师回朝。皇上大喜封梁为定国公与英台、凤鸣完婚。戏以大团员结束。
    但是这种为宣扬轮回转世的胡编乱造的情节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表演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体会到多数观众最欢迎的还是梁、祝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主的故事。于是他们在演出中不断加以修改到1939年袁雪芬、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时已基本剔除了老本中庸俗、色情的表演。1945年1 月雪声剧团在上海九星大戏院上演《梁祝哀史》集中演出“十八相送”、“回十八”(即“访祝”)、“楼台会”、“临终”、“吊孝”等五场。同年夏天袁雪芬、范瑞鹃在明星大戏院再度演出该剧时增加了“三载同窗”等场次分上、下两集演出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梁山伯祝英台》演出本的基础。
    
    越剧
    越剧《梁祝》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12页)载:“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越剧《梁祝》还促进了越剧本身的发展。首先它是小歌班进上海站住脚的第一批“打炮戏”之一(另外还有《碧玉簪》、《琵琶记》、《孟丽君》)。这个剧目为小歌班在上海打开局面起了重大作用。1919年男班艺人三闯上海时除华兴戏院外还先后在凤仪戏院新群仙茶楼等处上演了《梁祝》都受到了观众的赞扬轰动了上海。同时越剧《梁祝》又是后来女班在上海演出的“看家戏”。而且她们边演边改在净化剧本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演出质量受到观众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姚水鹃从0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五百十二天中据四百五十三天报纸统计演出《梁祝》七十六场占各传统戏之首(其余演出场次较多的是《孟丽君》六十九场、《玉蜻蜓》六十四场余均不满六十场)。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四十一场。以后范瑞鹃在演《梁祝》“临终”一场中在琴师周宝才配合下可以从《梁祝》演出的加工提高上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名都与《梁祝》分不开。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加工修改它成为第一个赴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演出的越剧剧目(由东山越艺社范瑞鹃、傅全香主演)。后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指示拍摄成彩色影片它又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参展获奖的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界诡计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1955年在第九界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映出奖。《梁祝》在招待外宾和赴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演出时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所以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周扬等文化部领导人及首都文艺界人士语见《戏曲报》第5卷第6期第22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