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地理志》描述雁门关为“东西山岩峭拔,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径关。早在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为抗击北方胡人,就在云中、雁门修筑了赵长城。秦统一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在秦、燕、赵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以防备匈奴入侵。至此,雁门关伴随着中国斗转星移的在历史长河中漂流着。 《唐书·地理志》描述雁门关为“东西山岩峭拔,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雁门关位于我省北部代县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雁门关关城2里,高2丈,门3重,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分为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小北门未设顶楼,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 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此时可看到的雁门关仅是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和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雁门关地势险要,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描述的“雁门古句注,西陉之地,重峦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入门,而蜚雁出于其间”。古人对雁门关还有一种“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相传每年春暖花开时,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于关隘之上,直到芦叶凋零方才过关。 雁门关在伴随着历史时空斗转星移的同时也被中国历史上杰出将领在此所指挥的一次次战役而显得更加耀眼。 雁门关的地理位置以及险要地势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意义与特殊性。这里曾有过许多被历史所见证、记载的著名经典战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如战国的李牧,秦朝大将蒙恬,汉高祖刘邦,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唐朝大将薛仁贵,宋朝名将杨业等都曾在此抵御外敌入侵,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就是从此地出塞和亲的。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120师也曾在雁门关抗击过日寇的侵略,这次的战役为中国历史谱写了一曲震惊中外的“雁门关大捷”。 我仰身躺在黄、绿交杂的草地上,微风轻浮着我的脸颊,光艳而不刺眼的阳光眷顾、呵护着我疲惫的身躯。 我想,那些来自南来北往的肤色各异、千姿百态的游客穿行于这祥和之地时,是否能够感觉到曾几何时在这里所弥漫的战争情景;是否能够嗅觉到空气中散发出的血腥味道;是否能够聆听到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碰击声和隆隆的炮火之声呢?战争已经结束,结束于呼唤和平的祈祷声中,结束于为和平勇于献身的烈士手中。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会彻底的完结、终结吗?血腥与炮声是否会再一次打破这里的安详与和谐。 明媚的阳光毫不吝惜自己的余辉,沐浴着雁门关的一切,沐浴着掩埋在此的壮士英魂,我认为站在雁门关的城头要比在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去感悟战争与和平的真谛会更加透彻。在此,让我们来缅怀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和平的勇士们吧! 本文的所有图、文等著作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