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拜师学艺 >

相声奇趣之武魁海收魏文亮为徒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武魁海(来自网络)
    
    魏文亮(左)来自网络
    武魁海的徒弟是魏文亮,师徒都是相声界的佼佼者。而且,他们都有许多同行所及的优点。  
    魏文亮的表演是说、学、逗、唱全面,且多才多艺。去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为台湾的女徒弟“捧哏”,录制了一段《学大鼓》,在这段相声中,他先后跳了六个不同的舞蹈。节目播出后,又有谁相信,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  
    他是相声演员中的“全才”。1965年他与冯宝华(马桂元的徒弟)参加了中央慰问团(天津只有他们的相声和李润杰的快板书),赴云、贵、川三省慰问铁道兵,因为业务的需要,他在一场晚会里要演出5个节目:相声、数来宝、舞蹈、小歌剧、表演唱。他还在天津演过话剧、京剧、电视剧。他的表演新,思想也新,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能有的青年人还不知道,在解放初期,他是第一个在舞台上说新相声时,脱去大褂的;后来,又是他第一个穿西服上舞台说相声的。  
    他的师父武魁海,“捧、逗”俱佳,并有许多绝技。在“柳活”(即唱功)上,侯宝林大师曾称赞他说:“武魁海学唱河北梆子《辕门斩子》、西河大鼓、靠山调,堪称绝活儿……值得我学习。”在“说”上,更绝。如:他说“八大棍儿”,不但能说上十天、二十几天,关键是绝在结尾处。大多数艺人,是用“扣子”(评书术语,即悬念)结底,把观众“抓”住,让观众转天再来。他不但如此,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在每天结束时留下的“扣子”,同时也是一个“雷子”包袱儿,让观众的心悬着,可是却又笑着离开。
    天津相声业内都知道,武魁海曾信誓旦旦地说过:“我一辈子不收徒。”可他又是怎么收魏文亮的呢?  
    原来是在1952年的一天,武魁海到南市的永和茶楼“串门儿”,当天,有魏文亮的母亲魏墨香的时调,可巧,她因为拉肚子不能演出,可又不能“误活儿”,怎么办呢?已经上了学的魏文亮拉着姐姐魏文华的手,说:“走,咱去顶妈妈的场!”魏文亮姐弟俩到了茶楼,“管事”的不认识他们,在魏文亮说明了情况后,“管事”的又看了他们带着的大褂,就让他们上了场。他俩说的是《汾河湾》,唱得地道,“包袱儿”响脆,观众笑得捧腹。  
    转天上午,武魁海就找到了魏家。魏墨香知道他是一个“腕儿”,见他突然到来,便热情接待。他说明了来意,要收魏文亮为徒。魏雅山、魏墨香夫妇当然高兴,可是,曲艺行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武魁海曾说:“我一辈子不收徒。”今天这是怎么了?难道要推翻自己的诺言?是的,武魁海他宁可被人说是“言而无信”,也不愿意这块能培养成才的好坯子成为别人的徒弟。当然,魏文亮能拜他为师,更是求之不得,稍做准备,就“摆知”了。爷爷辈儿的张寿臣、尹寿山、李寿增来了,叔叔辈的赵佩茹、常宝霆、朱相臣、阎笑儒、班德贵、刘奎珍、张振圻……都来了。好热闹!武魁海说:“我武魁海说话不算话,这可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干吗要收这孩子?屁憋的?可不是。不为别的,一句话,眼睁这孩子招人喜欢,是说相声的料儿,好料儿。老少爷们儿们不信,没关系,待会儿各位吃着、喝着,就让这孩子说一段,看看这孩子'活’使得怎么样,也是看看我有没有眼力,寿老(张寿臣)、寿山叔、寿增叔,佩茹大哥……都在这,还有各位,听了孩子的'活’后,都说说我该不该收。如果说'该收’,就让孩子拜各位师爷,拜各位叔叔、大爷。如果说'不该收’,没别的,今儿'摆知’的钱我掏,我不收了,让孩子玩去!”  
    此时的魏文亮已经会说20多段相声了,他想,武魁海听过他说的《汾河湾》,心里有底,就来个照方吃药,还说这个段子。他是“人来疯”,当然也有演出的实践,根本不“顶呱”(春典,即怵头),说了后,有了笑声、掌声。张寿臣说:“魁海,该收!这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魏文亮原名魏其昆。“魏文亮”是武魁海给他起的艺名。而且,自收魏文亮后,武魁海开始收徒,有:陈文光、车文通、苗文杰、席香远、刘世续等,还有三名女徒弟:魏文华、张文霞、刘曼影)  
    在他收徒后,魏文亮还在上学,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徒弟家,等着徒弟放学,然后,先看着徒弟完成作业,再教徒弟“使活”。一天下大雨,他拿了一把雨伞去学校接徒弟,因为怕把徒弟淋着,便将他背在身上,蹚着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一不小心,自己摔在了水里,把徒弟摔出老远。他不顾自己的疼痛,爬了过去,带着一脸的歉意,并心疼地把徒弟抱起来。这哪像个师父,倒像是徒弟的仆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