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很重视饮食卫生。早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已比较发达,同时也很注意饮食调养与饮食卫生,《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饮食有节,饮食有时。”《论语》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馁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关于食养、食治中说:“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与大醉。”这些都是古人对饮食卫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饮食卫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饮食有节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要有节制。每天的饮食要有一定的次数,一定的时间间隔和一定的数量、质量。一日三餐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国民间有“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的说法,是有其科学性的。若暴饮暴食则摄入量过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饮食积滞,损伤脾胃,出现脘腹胀满、厌食、吐泻等病证。《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定量、定时进餐,饥饱适度,才有利于脾胃的运化,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进食过多,营养过剩,也会引起疾病。《寿世保元》说:“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正是这种原因所导致的实例。又如《饮膳正要》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口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清洁卫生 食物应干净、新鲜、无毒、无害才符合卫生要求。《金匮要略》早就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推而广之,凡陈腐、变质,或经苍蝇、老鼠、毒物、病菌污染及感染寄生虫等食物,均应禁止食用。本身含有毒素的食物,如发芽的土豆、有毒的蘑菇,以及未经合理加工的河豚、未制熟的白果等均不能食用。若误食不仅会致病伤人,而且还有中毒致死的危险。此外,有极少数的食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白果、菠萝蜜、四季豆,应注意其食用方法及烹调方法,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保证食物的卫 ,防止食物的污染变质,首先应注意选购新鲜食物;同时注意食物的贮存,且不宜贮备过久,以防变质。食用时应洗净。多数食物均宜制熟,经蒸、煮、烤等法后,可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也有利于消化。食具要清洁消毒,也是饮食卫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此外,饮食时保持精神愉快,饮食后宜作适当的活动,也值得注意。 (本文转自 刘言正《中医食疗养生学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