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哲学随想录(四)

http://www.newdu.com 2017-12-26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六
    老子遭亡国之痛
    老子定居故乡陈国,以修身养性和教导学生为务。前面说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对于老子来说,不仅安定而且其乐无穷。
    但是到了公元前478年,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当时,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其兵锋竟然已抵达中原。就在这年,楚国灭陈。
    老子晚年遭亡国之痛。这是继王子朝在楚国的挑动和支持下,将守藏室之所藏悉数抢到楚国之后,老子的第二次悲愤之极。
    两次悲愤之极都与楚有关,老子耻于与楚为伍,亡国的老子此时又该何去何从?
    由于在老子那个时代,秦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好,秦地比起纷争不断的中原地区,也安定得多,于是不愿作楚之奴民的老子,西入函谷关,到秦国去了。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七
    老子逝于秦
    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不愿作楚奴的老子西入秦国。
    据传说,老子入秦之后,曾去蜀地游历,骑青羊而行。成都有个著名的青羊宫,据说就是纪念他的。
    静思之后觉得,以上传说是可能的。因为公元前五世纪的蜀地与秦已有人员和贸易往来。不过,想来当时的古栈道相当窄,行人是可以的,走马看来还有困难,所以老子只能以青羊代步。过百岁的老子矮瘦多了,健壮的北方青羊大约也是堪骑的。也有说骑青牛,蜀地牛多,在蜀游历改为骑牛也是合理。
    蜀地是个安宁富庶之处,老子于此时间颇长。道家在蜀颇兴旺,似乎也与他的来访有关。在我国,唯蜀人以自称老子为口头禅,似乎也是借其声望了。
    公元前426±5年之间的某一天,老子病逝于秦地,享年160来岁。《庄子》记载说:“老聃死,秦失吊之”“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老子虽然离开了时事和朝政,但他没有离开人民,他亲近人民,所以他活在人民的心里。
    老子辞世后,諡号为“聃”。是秦国还是周朝王室所諡呢?看来后者合理。因为名义上的周王朝还在,老子毕竟是周王朝故臣。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八
    老子思想曾受冷落
    从本篇开始的几篇短文,将评价和小结老子的思想。
    老子是一位主张恢复上古、中古民主政治的人民思想家。他的理论因不合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变革,而被时人和国君冷落,这一情况在老子的书中有明确反映:
    1、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新79章,原著六十七章)可见,老子的理论被讥讽为狂妄自大的一副怪模样,就是说不合于当时的时代潮流。
    2、他说:“言有宗,事有君。”(新80章,原著七十章)他是很希望领导者能接受他的理念,但事与愿违。
    3、他叹息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新80章,原著七十章)。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变革中,老子已经没有知音了。
    4、他自勉道:“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新80章,原著七十章)。老子是很清高的,自比为圣人。这没错,他确实是个大圣人,两、三千年来,他始终是个大圣人。
    5、他自嘲道:“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新81章,原著二十章)。
    我们看到,当时老子是很离群的,受到非同一般的冷落。但他顽强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著书立说,才有我们手中宝贵的《道德经》。
    老子的民主政治理念是需要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道家哲学随想录”十九
    道德论不合于统一前的战争
    在孔子向老子第一次求教时,其学说尚未形成,而老子已是一位著名学者了。
    在当时,东周王朝名存实亡,封建诸侯割据一方,相互攻伐,战乱不断,社会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这些事实使得老子十分缅怀上古、中古民主之治的时代。他认为回到公社式的理想国才是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事实上,原始公社制经历奴隶制到封建制,使人类社会发生着了不起的进步,生产力较之于奴隶制,更较之于原始公社制有着极大的发展。老子的政治伦理思想自然曲高和寡而受各方冷落。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老子所主张的平均主义式的公社经济,完全不符合主动性获得解放的、欲自我发展的时人思潮,这是其一。
    老子所主张的“无为”本意是无私无欲的伦理观,希望有新的社会大同。但是,在醉心于弱肉强食的诸侯和迅速致富的封建私有者看来,道德论已经过时了。适合于封建社会的、与道德论相反的、孔子的仁义礼观却很实用,显得价值更高。这是其二。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春秋时期,老子所主张的、古代的、平均主义的小国寡民政治,完全不符合欲武力扩张乃至一统天下之帝王霸道。这是其三。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十
    道德论合于统一后的治理
    “春秋”时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由诸侯百国的封建割据,经频繁而较小规模的兼并,逐步走向大区域的封建集权——七雄。“战国”时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所谓“七雄”经大规模兼并战争,由秦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上一篇已说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民主政治、小国寡民等理念,对于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变动过程是不适应的。因此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常受冷落(军事谋略思想除外)。
    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需要休养生息的国家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奉劝国君不要好大喜功武力扩张,不要过欲过奢劳民伤财等等,却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老子曾被汉、唐、明、清等统一帝国初期的帝王们所推崇,唐、明、清帝王还曾亲自批注道德经传世。
    总结上一篇和本篇文章,从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的大角度来看,历史地说,老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不合于武力一统天下之帝王霸道,合于帝国统一后治理之迫切需要。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