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曾做过这样一个论断:“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近年来,随着道教文化学术研究的日益兴盛,学界围绕鲁迅先生这一名言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尽管学界对“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命题的内涵还存在不同的理解,但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据笔者对国内外道教文化研究的不广识见,当下众多的研究,其视角属于“过去时态”,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历史的“道教”及其文化蕴含,而“现代时态”的道教文化研究尚不多见。似乎给世人一种错觉,道教文化只是一尊供奉在历史博物馆中供人饭后闲馀品味、咀嚼的“古化石”,而非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活化石”。更有甚者,一些自命为现代派的文化人,一提及道教文化便下意识地将其与当今社会遗存的看相、卜卦、风水、请神弄鬼等愚昧现象挂起钩来,对古老的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和派生作用不屑一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多种多样,但与学术界对道教文化所内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挖掘不力有很大关系。 笔者认为,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文化宝库,其所内蕴的巨大文化资源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著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尤其是在生态环保、社会伦理道德、文化旅游、生命科学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拟从道教生命哲学所内蕴的潜科学价值这一视角来透视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妥之处,敬请同好匡正。生长壮老死是人类个体生命演化的自然规律。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尚书·洪范》就将长寿列为人生追求的“五福”之道,即所谓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寿为最”,这是中华民族挚爱人生的现实主义人生价值观的生动写照。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以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作为其宗教信仰的核心,这种神仙信仰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寿老的民族心理意识。对此我们可以从古文字老、寿、仙的涵义上窥见一斑。甲骨文中有大约出现了五种老字,其字形均以巨首、长发、伛偻或以伸手扶杖(或儿孙辈之人)为特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老”为:“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这也是从须发变白这类的生理特征来解释。寿与老有密切关系,《说文》云:“寿,久也,从老省。”也就是说,人活得久即为寿。《说文》将七十岁称为老,八十岁称为耋,九十岁则称为耄。所以在古人看来,七十岁以上就算“寿”了。至于“仙”字,古代有“仚”与“僊”两种写法。《说文》曰:“仚,人在山上貌,从人山。”“僊,长生僊去,从人僊(注:无亻)。”《释名·释长劝》云:“老而不死曰仙。”所以仙的最初涵义是指迁居山中不老不死之人。中国古代先民往往把长生的夙愿寄托在仙药和神仙身上,希冀通过服食仙药成为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说的就是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处得来的不死之药,便飞身上了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在古籍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仙和不死仙药的神异描述和记载。《庄子·逍遥游》中就绘声绘色地将神仙刻划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周笔下,这些神仙生命力特别旺盛,具有入火不热、入冰不冷、处雷不惊的功能。古巫书《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的记载。书中还有许多“不死之国”、“不死山”、“不死树”、“不死民”等等描述。这种对仙境的向往和憧憬,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神仙说大兴。特别是在燕齐两国,当时盛传渤海中有方丈、瀛州、蓬莱三座仙山,那里居住著众多的神仙,有无数长生不死之药。为此,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寻仙求药。道教承袭了古代先民的长生理念和神仙思想,“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其中以重生恶死为显著特色的道教生命哲学观是道教庞大教义体系中一块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道教生命哲学主要有三个基本思想,即贵人重生、“生为第一”的乐生观;“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延生有术的生命操作观。这一生命哲学观蕴涵有极为丰富的潜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道教在生死问题上历来重生恶死,形成了珍视现实人生生命价值的积极乐观主义生命观。道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贵人重生的宗教。早期五斗米道经典《老子想尔注》就将老子《道德经》“道大,天大,地大,王大”释解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指出“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明确提出“生,道之别体”的鲜明主张,将“生”提高到“道”的本体高度。而早期道教的另一个主要道派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则响亮地喊出“生为第一”口号,所谓“是曹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贵人重生思想在道书中比比皆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序》中也云:“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在道门看来,生命是极其可贵的,对现世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要以生命存在为前提,而死亡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美好生活的终结,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故道门认定:“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所以,道教向来以“仙道贵生”来标榜自己。道教认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道书常以“死王乐为生鼠之喻”来表达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眷念之情,死去的帝王连一只活的老鼠都不如!沐漓尽致地凸现了道教贵生、惜生、以生为乐的生命观。 (转载自苹果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