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宣布,将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新闻稿说,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的皮影技艺或由家庭或戏班传承,或由师徒传承。中国皮影戏对传递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乐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由艺人在幕后操作用兽皮或纸板剪制的形象、并借灯光照射将所剪形象在半透明幕布上映出动人形象而表演故事,由艺人一边操控影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是一种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并融入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古老戏曲艺术和独特艺术品种。皮影戏形成的时代至今未有很准确的考证,甚至有人认为其历史悠久,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萌芽。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皮影戏最晚已在宋代成熟和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皮影的制作技艺和工序十分精细,制作影偶形象的材料也十分讲究,先将选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浸泡变软后,经过加工,使其皮面光滑透明,再精心雕刻人物、动物影偶形象并涂上各种色彩,干透后刷上桐油,其四肢、头部可活动,艺人用细木杆对其牵制表演。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艺人站在屏幕背后,并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往前照射,在观众观看的幕布上映出活动影像,伴之以艺人的演唱和乐器演奏,一台维妙维肖的戏就在观众面前上演了。 皮影戏在我国流行的范围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并因各地表演时演唱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皮影戏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列入,而其申报的地区和具体的项目便涉及到河北、山西、辽宁、浙江、湖北、广东、陕西、甘肃等地的皮影戏,包括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和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从十三世纪起,中国皮影艺术相继传入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暹罗、缅甸、马来群岛、日本等,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法国传教士还将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等地演出,曾轰动一时,被法国民众称为“中国灯影”。 但到了清代后期,皮影戏因各种原因,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再往后,因日寇入侵、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曾经盛极一时的皮影一蹶不振。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重获新生。但“文革”又让皮影艺术遭受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承断代,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获复苏。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化娱乐的冲击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令人担忧,保护传承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落实的课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为中国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信心与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