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先秦的重要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以及民风民俗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今天,我学习研究道家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一部天才大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谓一字千金。他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修身学等方面的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基础,鲁迅先生把道家思想说成是中国的根基。我想结合中国现实社会谈谈老子治国理民的思想。 “无为”之治是老子治国理民思想的集中体现。“无为”思想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诸侯兼并,列国攻伐,强国进攻弱国,大国吞并小国,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一派混乱。各国为称霸诸侯,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他们还通过自己的思想家、理想家,大写文章,四处演说,来影响各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奇观。生活在楚国的老子,历经了这一动乱社会,他认为,诸侯相拼,都是由统治者的贪欲造成,消灭统治者的贪欲,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心复朴,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办法,因而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治国理民思想。 “无欲”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重要部分,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在这段话里,老子明确提出勉强“有为”而败,不能成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客观条件不允许,勉强作为,必然劳民伤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现实社会不是这样么?条件不成熟,搞各色各样的形象工程,强行为之,老百姓怨气沸腾。有个县搞旧城改造,根本不考虑本县财力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招商又缺少良好的软硬环境,几条街的房子强行拆除了,旧水利设施也给破坏了,结果新街修不起来,房子也没有造成,一个县城乱糟糟的,谁见了谁生气。老百姓不喜欢这样的政府,更不喜欢这样的干部。有个老干部打比方说: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现在连寒窑也打倒了,宽亮的大街、高高的楼房固然好看,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造成这样勉强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老子的说法,是一种极端个人欲望造成的。这种欲望目的是为讨好上司,以便升迁,表面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实际上内藏玄妙,有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主观意志,繁苛政令,强制百姓,为自己谋取更大权力铺路搭桥,有位省里领导批评他们用老百姓的血染红自己的乌纱帽。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的执行者如果私欲横行,就会胡乱折腾百姓,图一时的虚名,得到的只能是实祸。近几年,有的县出现一定规模的群体上访事件,就是这种歪术政治造成的不良反映。 老子认为,理想的政治社会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丢弃私欲、顺应民意,达到无为之治、无失无败的境界。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与民同心,以善待民,以信取民,诚信治天下,这是何等的博爱精神,是何等的做人胸怀。当时社会,天下纷争,相互欺骗,人心思乱,老子提出“与民同心,以善待人”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一种极为进步的思想,这里也充分体现出老子以平等待人、以爱心待人的人权思想。几千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仍感亲切,好像老子不是在两千年前说的,而是在今天说的。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今天,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治国安民思想,无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尊重人,爱护人,与老百姓心连心”,这是当今社会政治家最为时髦的政治语言,这样的提法、做法实际上是在遵循社会规律。共产党人能在当今纷纭复杂的世界环境里生存发展,其根基就是十几亿中国人,人心所向、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天都能从新闻媒体上看到各级领导下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就对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洽了,人心顺了,百事和解,天下太平。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且不说天下大乱时的春秋战国,就是统一后的秦朝,由于违背历史潮流而动、严刑俊法、焚书坑儒,造成人心惶乱。对广大百姓,采取掠夺政策,交不完的税赋,做不完的徭役,最后造成陈胜、吴广起义的大祸,秦王朝顷刻覆灭。东汉末年,奸臣当道,政治残酷,军阀割据,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疾苦达到了顶点,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汉王朝也随即为三分天下。刚刚建立不久的隋王朝,杨坚还是个节俭的皇帝,可以说仓实民安。可到了杨广统治时期,不发展生产,百般地折腾百姓,大动土木,连年战争,把国家带到动乱的深渊。他自己又声色狗马,荒淫无度,连他身边的人都背叛了他,被缢死在扬州,隋王朝也成了杨广的殉葬品。唐朝二百多年的兴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兴盛的原因,是政治清明,鼓励农桑,就连皇帝武则天也亲自纺纱种桑。到唐朝末年,由于军阀割据,皇帝年幼,奸臣误国,世风日下,唐王朝走向了颓败。国败民遭殃,唐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受到打击的不光是统治者,真正受害的还是普天下百姓。唐朝以后出现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华民族成了一盘散沙。北宋末年,在荒淫无度的昏君宋徽宗统治下,政治腐败达到极致,国家积贫积弱,阶级矛盾尖锐复杂,民怨沸腾,战火四起,最终断送了北宋江山。一部中国历史记载了多少个末代皇帝死无葬身之地?历史的悲剧为什么一次次重演?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失去民心,人心乱则国家亡。任何一个当政者一旦失去老百姓的拥护,他的末日就要到来。 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以史为镜,理顺民心,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使百姓生养休息。可是,现在扰民、烦民的事情太多,农民稍有不满情绪,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有人就受不了,埋怨老百姓难治,甚至骂老百姓是刁民等。个别地方发生部分农民上访事件,政府不去积极做有效的疏导工作,而是动用大量警察,以武力驱赶百姓,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社会影响很坏。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民之难治,是以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七十五章)老百姓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税赋太多;老百姓得不到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老百姓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过于追求享乐。我们现在许多干部奢侈腐化、追求享受,老百姓十分反感、痛恨腐败分子,腐败问题不解决,就有亡党的危险。近几年,揪出来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花天酒地、声色狗马、荒淫无度,贪欲达到了极点。 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老百姓仍过不上舒心的日子,原因一句话说不清。老百姓的负担总是过重,一些乡村官员带着保安,催款打粮打到家门,甚至打死、逼死人命,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老百姓不相信地方政府。中央抓减负,大会说,小会讲,媒体也叫得凶,有的地方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去年有个县爆发大规模的上访事件,扯旗呐喊,惊天动地,弄得天下皆知,各级官员惶恐不安,调动多方警力,围追堵截。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百姓部畏惧威压、迫害,当权者妄施淫威,大祸最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省里主要领导进村入户,笑脸安民,而那些欺压百姓的干部则落下削官为民的下场。老子提出治国理民要做好三件事:政治上要反对私欲上升,净化世风;经济上,要减少税赋,损有余补不足,不能损不足而富有余,要安民生息;生活上要俭朴,不贪图享乐,否则天下就会出现“饥饿、难治、轻死”的局面。一旦形成败局,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像南唐末代君王李煜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去花落,万事皆空。民国的蒋家父子能滚到一群海岛上残喘苟活,还算万幸。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我们要失去民心,恐怕连个海岛也找不到了。塔利班政权最后钻进山洞里,美国人炸地三尺,最后还是给挖了出来。 老子还强调“希言”治理国家。他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老子所说的“希言”,就是不胡乱施加政令,用事实教育百姓,不要用老百姓听不懂的大道理教育他们,要使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净化、得到安宁。一天到晚在老百姓面前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讲一些不能解决吃穿的大道理,老百姓心里烦,不想听,请你不要再说了。 老子用天气的变化来说明治国理民的道理。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就顺应天理,依照德办事,就应合德。那些滥施政令者,不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就必然做出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事,就会失德失道,失去诚信,失去民心。过去有人说:有些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讲的就是这种不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靠主观愿望、滥发文件的现象。 在现实社会中,老百姓不是看你政府说什么、发什么文件,而是看你做什么。做一件实事,胜似百遍说教。你说一套做一套,明这样暗那样,就是无德无道,骗一时不能骗长远,砍倒棵子狼出来,受害还是你自己。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是老子以清静无为的治国之道,反对诡诈权变邪道治国。只有做到无为、清静、无事、无欲,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效果,实现万民富足,国家安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