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国学经典】——回归的《道德经》9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国学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静 之 性
    大道汜兮①,岂可左右②,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③。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长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注释:
    ①汜,通“泛”,广泛。指无所不在又不可阻挡的态势。②左右,把持,指挥、掌握。③衣养,衣被,抚养。
    释文:
    自然之道的规律无所不在,且按照其自有的方式周流不息,并不是谁的意志能左右的。万物依据它的规则而生生不息,而从不推辞;成就万物而从不据为已有;无条件奉养万物又从不强行干涉,从来不以自己的欲望加诸万物,这种处下守静的德行,可名为“小”。但又能包藏万物而不主宰,不做拣择,这种默然而成的行为从不求闻达,所以又可以称为“大”。正是因为道从不自大自傲,所以才是真正的伟大。圣人据此而为自己的准则,也不以自己的欲望来强行加诸众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求别人喜欢;能做到不以难得的货物为珍贵,而使人心不乱,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来潜移默化地引导众人的行为,使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而不强为。
    正因为如此,那些认为可以将天下据为己有并按其意志加以改造者,我看他们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天下是受大道规律作用之下的神奇器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存在的,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的。因此,那些强行作为的必然会失败,想据为已有的也必定不能如愿。因此,圣人之法,按其根本规律行事才不会失败,从来不想据为已有,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道的特点是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万事万物将自会受到感化,出现惑化之后,如果又要人为干涉,我会用怎样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的深根固柢的治理方案来教导他;既使做到了“无名之朴”的程度,他也不能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而是默然坚守,不计名利,这样治理的话,天下就会走入正轨而顺利发展了。
    道从来都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万物生长敛藏,而不求闻达,这种务实纯朴的作风虽然不起眼,但天下却没有比这种做风更有效的足以占主导地位的做法能和它比拟的。因此,侯王若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万物也将会自动前来宾服受教。因为务实纯朴的作风是衡量天下最公正的标准,就像民众相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不会区别贵贱,而普施恩惠,公平对待万物一样。这种作风既使取得一定成绩而渐渐闻达起来,侯王也应不以为念,始终如一,则不会有不利的因素产生。
    (这一小节有点乱,一是和开篇“天下之母”的大道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不易区分清楚;二是内容跨度比较大,每一段都含有道的规律,特点总结及相应如何取法等内容;三是“无名、无欲、无名之朴”和“无,名天地之始。为天下谷,恒德不忒,复归于朴”,历代理解不一,造成困惑,我是将“无名”理解为默默作为不求人知来理解的,是道规律的一个特点;而“无名之朴”则应是“真正朴实”的意思,象“善隐则大,恶隐亦大;善明则小,恶明亦小”一样,是关于修养层次的标准。另外“静之性”的可贵可以借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辅助理解,可能好一点。)
    二: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⑥,正善治⑦,事善能⑧,动善时⑨。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注释:
    ①上善,最好的,指在万物当中,正确全面体现道的美德的莫过于水了。②所恶,所厌恶的,指水在低处反而能聚集成事,而人总往高处竞争。③居善地:处在最有利的位置,指能正确选择立场。④心善渊,心胸宽广幽深如深渊一样,指能容人,善容人。⑤与善仁,仁者爱也,给予正确的爱心,指善于恰当地待人处事。⑥言善信,说话算数,讲诚信。⑦正善治,善于用正道治理天下。⑧事善能,能,胜任也。办事善始善终,且能胜任。⑨动善时,善于选择正确的时机采取行动。⑩尤,过失。
    释文:
    如果“治人事天,莫若啬”,那治人事万物之道,要从哪做起呢?万物之中,能正确全面体现道的美德的代表,莫过于水了。水像道一样给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争功,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位置而不求闻达,所以是和“道”最接近的了。水具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美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争,所以只有利而无过失。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②,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③,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注释:
    ①之后,屈辱。②不祥,指灾祸。③孤,《辞海》无父也。《礼·深衣》三十以下丧父为孤子。寡,丧偶。榖(gǔ),善也,《辞海》养也。不榖,不善于养育自己,指没什么能力,连自己都养不好是谦称。社稷,社,土神,稷,谷神。没有土地则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没有国家,不养五谷,没有食物也不能生存,所以,古代立国先设立“社稷”二神,并以社稷共存亡,来代表国家安危的本质。
    释文:
    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比百川低的位置上的缘故。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想要领导民众,受到众人尊敬的话,一定是从谦虚恭谨的言行来取信于民的;想要让民众以自己为先导表率的话,一定是以默默无闻的身体力行来引起众人注意,从而被推选出来的。因此,圣人讲:“因为要承担全国人民的责任和屈辱,所以才要作社稷的领导人;因为要带领国人战胜灾祸,所以才会出来做天下的王者。”这是以反面的言论阐述正面的观念的道理。所以,人们最不愿意遭受的祸患,就是孤、寡和不榖等事件,而侯王却以这些自称,就是因为可以博取同情,受到关爱的原因。因此,也可以看出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的互相转化关系。你看侯王高高在上,身份尊贵,却以孤、寡和不榖自称,难道不是以贱为本的例子吗?
    〈二〉心 善 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①,为天下浑其心②;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③;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④,古之极。
    注释:
    ①歙(xī)歙,收敛,指不伸张自己的主观意志。②浑其心,使其心归于浑朴。③士,将帅。④配天,与天道相一致。
    释文:
    圣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圣人在对待天下百姓的时候,总是克制收敛自己的意志,而顺应天下共同的心愿。并且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心声,以慈厚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做的好的给予鼓励,不好的也给予鼓励,是因其德行来包容百姓的缘故;诚实守信者给予信任,不诚实守信的人也以诚信的态度信任他,是希望以自己的德行来使他们走向诚信的缘故。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以武力服人;善于作战的人不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依靠短兵相接的搏杀;善于使用人材的甘心为其做后勤服务工作。这就称为不争的美德,是用人之长发挥潜力的良策,是和天道相符合的作法,是自古及今的最高境界。
    〈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②,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③。
    善行无辙迹④,善言无瑕谪⑤,善数不用筹策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⑦,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⑨。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注释:
    ①奥,宗主,根本。②资,凭借,借鉴。③要妙,精要玄妙。④辙迹,轨迹,引申指常法。⑤瑕谪,缺点毛病,指说话严谨无漏洞。⑥筹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工具。⑦关键,关锁门户的栓梢。⑧绳约,绳索。⑨不辍,不停止。
    释文:
    道的规律和功德,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善人最可贵的宝藏和财富,也是不善的人能生存的保障。美的言语可以使人受益,美好的行为可以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人如果有不善的行为,怎么可以抛弃他们呢?因此,善良的人的言行,可以做为不善人的师表,而不善的人,可以做为善人借鉴的对象;不过分宜传善人的言行的教育效果,也不偏重不善人的反面教育的效果,虽然明白其差别但却能容忍而不显露出来,这是得到道的奥妙的根本原因。
    善于行走的没有固定的路线;善于表达的言语非常严谨而没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不依靠计算的工具也可以办到;善于关闭的不用梢栓也能做到;善于捆绑的不一定用绳索也不能解脱;善于建造的不会被拨除;善于抱持的不会掉下来。因此,子孙能长久受益而祭祀不绝。所以,圣人是善于教化人而没有可放弃的人;总是能发现物品的作用,所以没有可抛弃的物品,这是接近真正道理的做法。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