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学习知识】——莫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幻想成分可开拓儿童想象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国学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全国每年28万种书,该选哪本读? 
    我建议读一读《大学》,它比《周易》、《尚书》、《左转》通俗多了,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最通俗的一本。

                                                                                                                                                                                                  ——阎崇年
    昨日是全国第二十届图书博览会的第二天,莫言、阎崇年、鲍鹏山、杨红樱等名家出席了一场热闹的“读者大会”。名人名家纷纷登台,接受台下读者的提问,就阅读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沟通。 
    对话莫言:
    中学生该如何重视传统文化?
    来自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初二的学生向莫言提问,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而不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给一些什么样的建议能够让中学生在课余多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呢?”
    对这个问题,莫言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幻想成分,你肯定看过《西游记》,也肯定看过《封神演义》这些小说,比如《封神演义》里面的千里眼、顺风耳、天听、地听啊,都在我们现代科学里面可以找到对应的东西,所以幻想不仅是国外才有,中国也很丰富,其实这些幻想作品有很多好处,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力和眼界,对你们长大之后很有帮助。但是,少年时期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知道现在从幼儿园开始有很重的作业,小学要考中学,中学要考大学,在学校的时间也非常紧张,课外的阅读实际上在很多地方被挤得空间很小,我建议你们多挤一点时间,多读一点书。”
    莫言还表示:“当然,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如果让刚刚那个小朋友读经典可能早了一点,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以读一些古今中外已经被千百万读者认可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西方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典它的品质有所保证,也是善良的好的东西,所以有时间的话建议多读一些经典。”
    对话阎崇年:
    第一本书该读什么?
    据悉,国内每年出版的图书大概有28万种,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还有时间读书吗?28万种图书应该怎么样读?作家阎崇年在“读者大会”上建议读者先读第一本书——《大学》。“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有三个理由,第一个是字数少,1753个字,不管多么忙总可以挤出一点时间读这1753个字吧。第二,《大学》这本书在传统文化里面比较通俗,大家知道《四书》里面第一本是《大学》,在古代相当于现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可以读了,现在我们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读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比《周易》、《尚书》、《左转》通俗多了,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最通俗的一本。第三个理由是精粹,《大学》虽然只有1753个字,但是内容非常精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基本的精华浓缩于《大学》这1753个字,吸取了所有的精华,对我们会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我推荐,我建议读一读《大学》。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像吃饭一样,吸取其精华,丢弃其糟粕。此外,现在《大学》的版本出得太多了,我个人觉得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个版本不错。”
    对话鲍鹏山:
    怎样读古文可以很轻松?
    由于现场的对话气氛十分热烈,读者大会的主持人也忍不住问了鲍鹏山一个问题:怎么样读古文可以很轻松?对此,鲍鹏山回答称:“古文是书面语,主要以秦汉语言为基础形成的,所以今天离那时的时间太远了,今天我们的都是白话文,所以读出来没有问题,如果我念一段现代文你可以读清楚,但是念一段古文就没有办法听清楚了,特别是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可能有点困难,要学好它就要花一点时间。建议不要用传统的教学,从字和词入手,我记得我们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很多古文,老师怎么教呢?就是说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它的词性是什么,是什么代词,是什么动词,代词里面或者是助词里面还有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非常繁琐。我觉得学古文首先你要有兴趣,最后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读,然后培养语感,所有小孩一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亲不是说先教你语法,是有语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