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国学心得】——读经典是“食古不化”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国学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财贵老师;再说“食古不化”。如果人心像保险柜,把古董存进去,当然“不化”。不要说“古董”不化,即使是胡适之的大作摆进去依然“不化”!但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仅食“今”会化,食“古”也化!“化”不“化”,是主观的能力问题,不是对象“古”不“古”的问题。我们当培养多元活泼的心态,增强“化”的能力,而不是去防堵“食古”。“古”如果有高度的营养,有益于人生,为什么不去多“食”?况且打开经典,每一家都在劝人开阔心胸以开发理性,儒家要人“坦荡进取”,道家要人“无执无为”,佛家要人“无住无相”,都是最开放的心灵,最多元“化”的态度。食了这些“古”,才使人知道如何做一个有涵养的人。这种人该“化”的地方自然会“化”,而不该“化”的地方,他都会“固执”。既能放又能收,两面饱满,这才是真正的“化”,这才是古人理想中的“君子”、“真人”、“善知识”。如果只是一味的“化”,丝毫没有所“守”,人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化是很“化”了,但也不见得是最好的社会。所以所谓“化”,是有方向的,应该是“理性化”,也就是“化归理性”才对。只要开发理性,则今古通“食”,中西皆“化”,都归我所得,为我所用,如鲤鱼之跃上龙门,上天下地,无所界限。
    现代以来,最顽固而不通不化的人就是五四那帮人了,尤其是胡适之,学了杜威,就宣传杜威,崇拜杜威,如崇拜上帝般,丝毫不可转。当知杜威固是大家,但亦有其限制,何况胡适所得,只是杜威之“思考方法”,是其余事,对杜威正面的哲学,胡氏并未能深入(见吴森所评)。其它五四一代的人,莫不宣传西洋,对西洋五体投地,其实对西洋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只是一种狂热崇拜而已,但他们就全套搬来强逼硬扯,要中国人唯此是尚。这批人可以称作是“食西不化”,难怪他们一定要主张“全盘西化”了。今日吾人提倡“读经典”,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时自小也练成“大胃口”,将来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误,不仅消纳了东方,也消纳了西方,然后中国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刘克苏按;从来没有见过的古董,对于我们就跟新的一样,哪里说得上古不古、旧不旧。对于个人而言,一切从未见过、听过、读过、想过、做过、经历过的,都是新的。许多古董打开一看,好新鲜好新鲜耶。于是,古代菜谱一发掘,我们就有要“试作一把、尝尝新”的心态了,什么古代宫廷菜,什么古代民间食谱、野味,什么家传补肴、秘传药饵,都让人无限新奇,垂涎欲滴。现代书看多了,比古籍还古董,看厌了,“有点烦”,于是打开古籍一看,哇好新好新好好看耶。脆弱的心灵就这样容易感动,少见多怪。反传统过了头,结果之一就是如此。读古书热的兴起和回归,是要感谢“反传统斗士”的。反传统斗士功德无量,决非虚言。况且真金不怕火炼,“反者,道之动”(《老子》),“反传统”本来就是传统自身的一个伟大作用。这就叫做大道无边,传统和反传统都在大道里面,都符合于道,于是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了。
    不过,靠一种浅层次的新鲜感,肯定不持久,也不能体悟经典的本来意蕴,于是人们就永远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拼命地生死轮回,不得解脱了。所以,决不能因为现代文读多了,没有耐心,没有定力,连“以后可能成为传世经典的现代妙文”也忽略过去,以为它洋洋万言也抵不过三页古书,那么就可能真的食古不化了。为此,就必须“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了。歪心是不行的,不诚意是不行的,正心诚意才行。正心诚意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不赶时髦,不慕古奥,唯理是听,唯真是求,岂有他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