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泗州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华五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泗州戏: 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也是泗洪大地上一朵瑰丽的民俗之花。现在已经流传于整个苏北及安徽、鲁南等地区。据老艺人回忆,泗州戏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加工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称之为“拉魂腔”,道光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有了化装、表演和舞蹈。 最早的艺人以唱“门歌子”为生,多为二人,一唱一弹沿街卖唱。以后有简单道具,发展成二人戏、三人戏,主要在农村演出。由于旧社会这一行业被人视为“下九流”,难载史册, 因此它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至今尚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即使是本地的地方志 也难述其详。泗州戏原名诸多,据其特点,除叫“拉魂腔”外, 还叫拉呼腔、拉花腔、四平调、怡心调和地方小戏、泗州小戏等。 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 故改名泗州戏(解放后,泗洪县由原泗州和洪泽湖管理局合并而成, 原属安徽省管辖,后划归江苏管理)。 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属姐妹剧种, 至今仍在互相影响。泗州戏历经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剧种。 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 等长期盛演不衰。泗州戏的表演艺术在说唱的基础上,大量地吸收了民间花灯、小车、旱船、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因此具有明快、活泼、朴实、爽朗、粗犷、豪放、刚劲、泼辣的特点。“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 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 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 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蛇脱壳、顶碗、卷席、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燕子拨泥、抽梁换柱、百马大战、金蝉脱壳、扑蝶、鬼扯转、鸭子扭、鸭子和泥、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老龟扒沙、横行蹲步、白鹅亮翅、板脚跨腿、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 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拨泥”时,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再从头顶上飞过去。老艺人黄兆林(艺名黄八圈子)则因能头顶水碗, 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其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安排及伴奏形式都很独特。泗洪有句民谣说:“吃菜吃牛肚子,听唱听肘鼓子”。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 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 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1/4节拍, 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 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采,又自然和谐。泗州戏在说唱时期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还由演员兼奏。民国九年之后,才有较大班(如民国20年有徐步俊带领的大毛班在西游乐场唱摊子戏,唱一段,收钱,然后再唱。民国30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抗日民主政府为配合抗日宣传,召集当地艺人百余名,组成小分队,演出《樊大娘送子参军》、《全家抗日》等剧目,轰动一时)。解放以后,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乐队。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了“四大件”。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