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语是京族人的主要交际工具。与越南语基本相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未定语支。在语音方面,它以音节为语言的自然单位,每个单节都由声、韵、调组成,并且都有一定的意义;声母28个,韵母104个,元音分长元音和短元音,韵尾有鼻音和塞音,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在词汇方面,有单纯词和合成词,绝大多数固有的单纯词都是单音词,合成词主要依靠词和词之间的意义和语法关系来构成;有一定数量的虚词,虚词的使用和语序一样,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很多的量词,量词有表示数量和区分事物类别的作用。在语法方面,其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数词和量词外,其余修饰成分都放在中心词后面。 京族自迁入我国沿海地区以后,特别是近百年来,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京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京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很大一部分是粤方言(京语的28个声母中,有4个是专用以拼读汉语粤方言借词的);京族人绝大多数都能流利地使用汉语粤方言,有相当的部分还能讲汉语普通话。当然,各地和各年龄段的京族人,其掌握京、汉语言并用以交际的情况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仍以讲京语为主;40岁到60岁的人兼通京、汉两种语言,但运用汉语不如京语熟练;20岁至40岁的人兼通京、汉两种语言,其中有不少的人还会讲汉语普通话;10岁至20岁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在家以讲京语为主,在校则以讲汉语为主;10岁以下的儿童在家主要讲京语,能听懂汉语一些生活用语,读小学以后,逐步学会汉语。 京族没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其所遗存的一种土俗字——“喃字”,是15世纪之后,越南文人根据民族语言(越语),借用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创制而成的。它既用汉字表音,也用汉字表义,如“三”字写作“巴三”,“五”字写作“南五”,左边表音,右边表义。喃字,意即吟唱的文字,多为民间所用。这种土俗字在京族民间,仅为歌师、法师等少数人所掌握,用以传抄歌本、宗教经书、族谱乡规等,通常是夹杂着汉字使用。由于其结构复杂,笔画过繁,表音又往往不够准确贴切,因而难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没有能够全面推行和规范化。随着京汉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汉字早已成为京族人民日常记事以及交际的主要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