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王家大院_仕途荣辱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华五千年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家大约从十三世到十五世开始步入官场以后,有的在刑部做过主事,有的在户部做过郎中,有的做过知府、知州,有的做过按察使和道台,当然还有人做过县令或守备等等。康乾嘉期间,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总之,从朝廷命官到县乡闾甲,跻身仕途者颇多,且几乎遍及国内。这期间,或朝廷政要,或文化名人,上自吏部、礼部、工部、刑部之尚书,及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内阁大学士,下至州府县衙各级官员,为王家题匾题诗、撰联撰文者大有人在,迄今历历可考,诚可谓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之胜迹。
    在求官或做官途中,王家人既不乏忠勇刚烈之辈,也不乏凶险坎坷之说,这方面或见于家谱,或闻之口碑。有几人可纪略于下:
       十七世王如玉,贡生,贵西道台。乾隆三十八年,调赴四川平叛,留佐军务。一次,路遇埋伏,仓促应战,王如玉跃马横刀,奋然厮拼,杀敌数人,终因寡不敌众,难突重围,最终战死沙场。事后,朝廷除为其晋级加官、立坊挂匾和赐予抚恤银两外,其子王荣 还因之受荫,先为陕西知县,后为直隶知州,再后来是宁夏道台。侄子王肯为、王肯任也同时荣造迁高位。
    再如二十世王奎聚,咸丰四年,他在捐官未入流之后,四出云游,方才投幕于山东阳谷县衙。不久,适逢太平天国军攻打县城,有人劝他:你身为幕友,不食朝廷俸禄,何不逃走!他却激昂慷慨地声称,要严遵祖训,注重忠义和友情,要效仿族祖王如玉,甘愿马革裹尸,他不惜牺牲生命,为知县死守城垣,终致城破身亡。之后阳谷县为其立祠供奉,并荫一子为七品。
    十八世王肯为,性情耿直,不畏权势,纵是上峰偏谬,他也敢直言不讳地争辩,为此,他在任湖南宝庆知府时,几被革职查处,后经其胞弟户部广西司郎中王肯任“百计调护”,方得免罪,然总不得意,乃愤然辞官返乡。现高家崖书院门匾所留“桂馨”二字,即是王肯为在嘉庆年的笔迹。落款在名字上面又加了“直夫”二字,可见其从官场上带回的一腔郁懑之气当时仍凝于笔端。
    十九世王舟来,少年得志,一帆风顺,乾隆年间先中武举人,后中武进士,当即被迁任为介休守备。当时,也许是他年青气盛,不谙世事之帮,以致一为便与知县不合。一日,不知是无端巧合,抑或是有人蓄谋,他正春风满面地街头夸官,不料知县大人却正然带人祈雨。窄路相逢,互让不及,双方都恃其人多势众,不免便冲突起来。初时言语激烈,继则拳脚挥舞,这期间王舟来左右个个勇武之夫,自然力壮身强,于是,你来我去,那些书生官员和平头百姓中,便有一人被伤。伤也罢,但须立即治疗便是。可那被伤者偏偏又是一介草民,有人便以为其中有文章可做。乃一再拖延敷衍,终于由伤而亡,事态扩大,王舟来自是罪责难逃。很快惊动了朝廷,被捕入牢,受尽皮肉之苦不说,最后还是不容分辩处以斩刑。可怜年纪轻轻,虽武艺高强,文墨在胸,却初出茅庐,气傲心骄,不晓仕途风险,一味任性行事,岂料手脚尚未施展,非但成了刀下之鬼,且按照族规还不许葬入祖坟,而只能孤零零地成为独处一方的单冢野魂。后来族长念其尚无子嗣,给其过继一子顶门,这一子又得十二个儿子,王舟来才算香水未断。然而这却终久成为王家的一件憾事,代代传说下来,方知祖上必欲蹈赴之宦海也不比商海好到哪里,也还是风平浪静之日无多,艰难莫测之事常有。荣辱之间,后辈感叹人生,都说还是要像始祖王实那样,多做善事,以诚待人,心性平和些为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