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以茶养廉的古代茶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茶一开始,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之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四川茶史话.前言》援引“商书.酒诰》说:商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则与商纣恰恰相反,由于他们的建国方针是勤俭建国,所以严禁饮酒”。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酒”,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部落酋长。这种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宴会,叫做茶宴,即“以茶养廉”的一个佐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是茶宴却源于魏晋。
    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目睹世风奢侈,设茶宴招待将军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商简慢,而是表示清操节俭,力倡以茶代酒。同时代的大将军恒温在提倡节俭上,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士奠茶果而已”以茶代酒以示节俭,这些可说是最早的茶宴原型。
    唐代饮茶风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尚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宋代饮茶风较唐代尤盛,茶宴遍行朝野,君王有曲宴点茶畅饮之例,百姓有茶宴品茗斗试之举。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宋太宗造龙凤茶,以别庶饮。官家设御焙、官焙;民间有茶坊、茶铺。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分不开的。尤其是徽宗赵佶对茶颇有讲究,以建州北苑贡茶为背景撰写《大观茶论》,亲手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当时,武夷山一些寺院流行“茶宴”,一些名流学者,往往慕名前往。朱熹居五夫,常与友人赴开善寺茶宴,与住持圆悟交往甚笃,经常品茶吟哦,谈经论佛。圆悟圆寂,朱熹唁诗有:“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朱熹在武夷创建武夷精舍,蛰居武夷,著书立说,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穷理,常与友人学者,以茶代酒,或宴于泉边、或宴竹林或宴岩亭,或宴溪畔。“仙翁留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茶宴以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最有影响。径山寺在今浙江省余杭市境,那里山明水秀,是品茗佳处,旅游胜地。山中径山寺建于唐代,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自唐以降径山境会亭茶宴,形成一套颇为讲究的茶宴礼仪。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佛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当今“日本茶道”。
    古代茶宴因客而异,分品茗会,茶果宴,分茶宴三种。品茗会纯粹品茶,以招待社会贤达名流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亲朋故旧相聚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辅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俭朴实,淡雅逸越,以清俭谈雅为主旨,展示人们希冀和平与安定的心愿。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避免酒宴之劳神伤财,赴茶宴确是一种高层次的美的享受。久而久之,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它的释义可以说是“用茶与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茶话会以其简朴无华而风行全国。每当佳节来临,国家领导人备清茶一杯,请各界人士,社会贤达座谈,共祝良辰,互表心愿,促进全国各民族及党内外大团结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自建国以来将茶话会取代了酒会,亦即茶宴取代酒宴,用于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共商国策,招待外宾,庆贺佳节、学术讨论,签约奠基,表彰先进,送旧迎新……诸如此类,纯洁了社会风气,节约了巨额开支。以茶养廉、反对奢侈,反腐倡廉,乃俭德之风。此风传到国外,受到广泛的欢迎,被誉为“茶杯和茶壶精神”。这足以说明,纵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宇宙时代,中国茶文化仍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