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割裂开来。 对西洋乐器演奏技法的借鉴、对西洋乐器乐曲的移植,当然也包括本来为西洋乐器写作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几乎覆盖到全部的中国民族乐器品种。在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充满中国式旋律美感风格韵味与以强化机能训练为主的快速音阶式旋律之间,我们最后仅存的好像也只有一套并不十分适合我们民族乐器听觉习惯的所谓“强机能”与“高技能”。 在教学曲目的安排上,我们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在选择作品上兼容并蓄,既有学院派大胆的现代技法作品但是更要有没有经过现代人“西化污染”的“原味”传统曲目和“原生态”具有纯正技法和风格的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经典的诵读一直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中,为何一些经典的作品却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准确的传承?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能将演奏技术的发展与乐器性能和旋律写作紧密地进行结合。固然“难度”是一种挑战,而风格与韵味是不是一种更难得技术? 就一些传统曲目的演奏,有的时候也在一些所谓的革新与进步之中,被演奏的几乎面目全非。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一句有的演奏家并不爱听的话:“究竟是你们发展的演奏艺术,还是你们使演奏走向穷途末端”? 综观20世纪西方音乐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有的人选择了“全盘西化”,有的人执着于“国粹主义”,但更多的人在近乎莽撞的“中西融合”中,迷失了对传统音乐最真实的认识。而在中国民族器乐专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课程集群中则希望通过对传统作品和真正具有中国音乐语汇的作品尽量“本真”的演绎,最大程度地“复原”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来面目,从而为受到大量西方音乐影响的现代人展现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当然,这里有乐谱版本学和演奏版本与传承者与被传承者对音乐理解的问题,但在整个的传承性序列中,如果你不去学习戏曲音乐、不去学习曲艺音乐、不去深入地研究与作品现关联的民间音乐现象,相信作品演奏的风格和味道,不会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