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大家认识您,大多是通过箫或者笛子,您能就这方面再谈谈吗? 戴:箫我从小就喜欢。我是江苏泰州人,就是梅兰芳的故乡人。那个时候常有说,小孩子吹箫很伤肺。民间有传说:想学箫时,头天晚上对着向日葵一直吹,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上面的水汽,如果是红的就是你的血,说明会伤肺,不能再吹;如果没有颜色就没问题。我还真的这么做了,到那一看是白的,没红。那时候是自学,没有老师教,有个音乐老师的儿子告诉我他一支笛子六个孔都是什么音,但他不会吹,我就借了根笛子来开始练,后来又借了支箫。文化大革命时,箫是靡靡之音,笛子是强音,所以都不吹箫。可是我很顽固,我还是照吹,然后在家里琴房里吹,谁管得了。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参加了今虞琴社,那个时候很想去弹古琴,哪怕摸摸古琴也好,但还是不敢高攀。张子谦老先生每回参加雅集,在合奏时他不弹琴他吹箫,我就跟着他后头一起吹,耳濡目染,对很多琴曲都很熟悉。当时弹琴就有像姚炳炎先生,还有姚先生的大女儿姚静珍(姚公白的姐姐)等人,而我那个时候吹箫,就这样子长期跟今虞琴社的琴友合作,对琴曲就比较熟了,像《梅花三弄》、《普安咒》、《四季花儿开满园香》等琴曲和琴歌都吹。 1980年我援藏(在今之西藏大学从教)归来。那个时期我的工作很轻松,一个星期我可以有三个半天去跟张子谦先生吹琴箫合奏。这是我学习古琴音乐的得天独厚的大好良机,学弹琴就是那时开始的,时年43岁。 在吹奏一首琴曲前,我会在家先用琴弹奏。比如我跟龚一老师合奏的这首《渔樵问答》,我在家里不知道弹多少遍。我吹的时候想到的是琴里头的那个意趣,那么也正是因为这个,如果不是对琴有一定的印象,只是看着谱子视吹,很难吹出琴的意境。琴的好多音是衰减的,这时其它乐器配乐上应该跟着衰减,不然就把琴声湮没了。在觉得琴音已绝时试着把耳朵贴在焦尾上听,它还是有音的,而且很好听。要是有高保真的录音机,就能把古琴的那些微弱信号录下来,通过箫声将它们加以恰当的放大,让听众能听到,听出来是琴的味道,那么,这样子就好。 吹箫的时候跟琴的性格要合,我怎么找到这种感觉并这样去做呢,其实就像长距离乘公共汽车一样,摇啊摇的,然后就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至于合奏,这就需要捕捉你合作对象的脉搏、心意,这样子才能心心相印才能息息相通。我认为古琴确实是博大精深,但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故弄玄虚,很多人搞玄学,说古琴是道器、法器,我常劝这些人说,“古琴作为乐器对人有陶冶(功能),仅此而已。你要总说法器、道器,那你不弹琴试试看,这个道怎么出来?没办法出来的。” 小周:外界对您的箫评价特别高,有江南箫王之称。您吹箫的窍门在哪里呢? 戴:我的工作是笛子教师,但我从小特别喜欢箫,所以花了不少精力在箫上,后来我感觉到箫这个乐器音量很轻,要让很多人在大厅里听到就要想办法练就一点功夫了。我曾经跟交响乐团合奏过一首《孔雀东南飞》,前面有一个乐章是箫,他们把首席小提琴的位置撤掉让我在那里吹,那就得使点真劲,也没有麦克风。当时我站在首席的位置上吹,我们那个副院长张敦智一听,说“你这个箫吹得很响啊!”,实际上是因为我注重箫的音质,并对音色有特别的追求。我的音质坚实,穿透力强;音色浑圆清亮兼具,易引人入胜。 以前曾有个学生这样吹箫(戴老吹箫模仿演示……),我说你这样吹不行,这个声音是燥热的,好象那煤气不足冒火星的液化气,充足的煤气应该是蓝火,几乎看不见火苗,那个燃点很高,我说箫要吹出的也是那种燃点很高的感觉,但是要给人清凉的感觉,(戴老吹箫示范……《梅花三弄》)。 箫的管子很细,孔也很小,在这么小的里头还要做出对比来。浑厚的之处好像在水缸里头共鸣那么大,很轻的地方好像我刚才这么吹,这方面在古琴里头也是这样的,虽然古琴到这地方几乎没有音了。 小周:不知道您在用气方面有什么感觉特长。 戴:我是自己安排,吹长的我就多加油,吹短的就少加油,就是说的长短距离问题。好比一个路线图,远近沉浮深浅虚实,这些变化要都出来。 那么如何表现这些虚实。首先就是这个音质的问题,这个音质有两层意思,一就是要干净,要是乐音,不要比如像我刚才一开始模仿的学生那样,漏气声音很多,很多人吹箫就好象是在吹日本尺八,“夫夫夫夫夫夫”,这是很不对的。这是很肤浅的。尺八高手吹轻时,也能像我们吹琴箫那样做到细若游丝一般。其次出音要厚实,要实在,要干净。不管你吹多轻,箫管中空气分子还是要很密实的,如果是这种(戴老吹箫示范……)这样子也能出来音但仔细一品,就像里面有很多气孔似的,所以出来的音质,三步以外就听不见了。能传到剧场后排的声音只能是气柱非常密实的音。然后呢音色要有变化。低的时候浑厚,轻的时候要明亮,这个不是我的创造,是继承老先生的传统。昔日上海有一位洞箫大王孙裕德先生,他也是琵琶大家,他曾说,吹箫有两句话,第一句“吹箫不要随便加花”,这底下其实有潜台词,加花就不雅了,就俗气了;第二句就是“箫里头要有笛子的声音,反过来笛子里头要有箫的声音”。 有一年东方音乐学会年会在学校召开,安排我吹洞箫独奏,我就把上面这两句话搬出来了,并说,“这句话我已经追求几十年,时有所得。就是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到。‘吹箫不要随便加花’这个我能谨记,但是在箫声里有笛子的声音,清亮,谈何容易!笛子里头要有箫的声音,就像昆曲,低音可以吹得很浑厚很深沉,专业笛手是可以做到的,业余的一般很难做到。可是专业笛手吹箫要能吹出有笛子声音来的,也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要人们向事物的反面去追求一种常人所难以做到的美。常人做不到,你能做到,你就高人一等了。”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听后,当时问我的荷兰学生“他讲话录音了没有?”学生说:“No!No!No!我们只录表演,不录讲话。” 以上是说的音色要有变化。时而要浑厚就像沉到水底一样,时而要透明的,明亮的,我把它比喻成好象很薄的玻璃茶杯,生怕掉在地下一跌就破的,词牌里有一个就叫“跌破玉”,最初也可能是对声学的一种形容。这个声音要像银瓶乍破。 箫也好笛子也好,这个发音原理是靠你吹出的气柱,对准吹孔边棱劈开振动来发音的。所以我教初学的人,这个发音的练习,你要有个角度,角度要正对吹孔边棱,箫的制作法本身就要求它的吹口必须是向后上方45o,你把你的气集中起来向前下方四十五度“对着干”,那么箫的发音就有保障了。就好像一个成语里头讲,“势如破竹”。如果你劈偏了,没有声音。我们的气如果像刮浆糊,刮这么一点进去,就不行了。所以这个角度要调正,当然还有一个是焦距,好多像漏气的声音怎么出来的,就是焦距没调好,我们把双唇间的小孔叫风门,风门吹出来的气,到吹孔边棱有个距离,这个距离如果很远声音就会发毛,调整让它贴紧,堵住了,好,那么又要贴紧又要把这个嘴唇(肌肉)赶到两边去,你看,箫不动,赶出去以后我又恢复原状,就是有一定的近距离但是不要堵住它,上唇也不要伸出来覆盖它,劈开就意味着二分之一劈开,是最佳劈开。我们吹箫就是下唇不要堵住吹孔,上唇不要覆盖吹孔,焦距不能太远,因为你人体的气不能抗衡一个大气压,焦距越短越消耗少。 (徐元 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