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经过百年的探索、挣扎,披着20世纪的余辉,带着成功的喜悦,裹着困惑的思考进入了21世纪。中国音乐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新世纪?中国音乐在新世纪里将采取怎样的发展走向? 一. 中国音乐是两种音乐体制的集合并存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在19世纪的下半叶已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考、激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分析,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引进了以多声部音乐结构和简谱、五线谱记谱法为代表的作曲与理论的技术体系;引进了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器乐表演形式与器乐演奏技术体系;引进了以歌剧为代表的声乐表演与技术理论体系;引进了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乐器体系与音乐价值评估体系。也正是自那时起,“中国音乐”成了一个两种不同音乐体制的集合概念,出现了两种不同音乐体制并存的格局。人们开始把中国本土固有的音乐称为“传统音乐”或“民族音乐”,把从西方引进的音乐称为“新音乐”。 “传统音乐”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但音乐毕竟不是仅仅为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而存在的。所以,当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运动趋缓的时候,传统音乐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最适合其生存的本土文化土壤里复兴发展起来,以致20世纪上半叶,以戏曲为代表的声乐表演形式和以丝竹乐为代表的器乐演奏形式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传统音乐才逐渐退出了社会主流音乐的位置,而成为“民间音乐”。 “新音乐”是19世纪末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的需要而引进的西方音乐,但新音乐又不等同于西方音乐,新音乐之“新”是相对传统音乐而言的全新的音乐形式,然而如同引进其它艺术、宗教、哲学一样,引入中国的西方音乐也有一个被改造、被接受、被认同的过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碰撞、融合、排异、认同,新音乐终于成为一种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新的中国音乐艺术形式,并且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我国的社会主流音乐。 新音乐成为中国社会主流音乐之后,传统音乐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进入博物馆,而是在民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交织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默默地繁衍着、流变着。当人们为伴随某生活或某生产方式的音乐随着这种生活或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亡深感痛惜的时候,伴随另一种生活或生产方式的音乐又诞生了,传统音乐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变化着、发展着。然而,传统音乐对西方音乐基本上是排斥的,迄今为止,除了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西方音乐的记谱法外,还很难看到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作为社会主流音乐的新音乐和作为民间音乐的传统音乐迄今仍是两种不同体制的音乐,21世纪的中国音乐也将是两种体制并存的音乐。 二. 两种音乐体制在21世纪的应有姿态 中国的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21世纪?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依据是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存在。20世纪后期,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它冲击着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撼动着人们千年不变的价值观念,打乱了社会原有的秩序与节奏,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里,随着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经济、教育将进一步面向世界,加入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之中,所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也将出现总体趋同的发展态势。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20世纪工业经济的那种标准化大生产所占据的主要位置,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将由非标准化的集团或个人的技术创新所占据,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方面。21世纪的地球将可能只有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竞争已没有国界,信息与知识将成为首要的,最珍贵的资源,这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总体趋同中的个性膨胀。这种总体趋同中个性膨胀的社会存在又将决定21世纪包括音乐在内的世界艺术将会是总体趋同中的个性膨胀的整体姿态。 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流音乐虽然仍将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器乐形式与技术和以歌剧为代表的声乐形式与技术作为高雅音乐或严肃音乐的典型,但是以西方摇滚乐为外在组织结构形式,将中国民歌唱法与之相结合的流行音乐将会与高雅音乐或严肃音乐平分秋色地占据社会主流音乐位置。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电视和卡拉OK为代表的现代音乐传媒会进一步增强,传统的剧场音乐会式的传媒会进一步萎缩。在这种音乐传媒情势下,无论是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社会对其作品的数量需求不仅不是扩大而是大大缩小了;在这种音乐传媒条件下,社会对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或歌星的容量同样也不是扩大而是大大缩小了。这是因为新的音乐传媒系统可以在同时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听众欣赏到第一流作曲家的作品和第一流演奏家、歌唱家的表演,从而有可能使众多的二三流作曲家、表演家失去职业位置或生存空间。由此也可以向音乐文化决策机构提出这样的预报:21世纪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团体和职业音乐家在数量上将会有较大收缩。同理,也可以向旨在培养作曲家和音乐表演家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类似的预报,其办学规模与招生数量不仅不能无节制地扩大,而且要适当控制与收缩;而对期盼子女或本人成为作曲家或音乐表演家的众多家长及学生们来说,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投资与专业、职业的选择更要持审慎的态度。 与社会主流音乐情况相反的是21世纪的非社会主流音乐——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个性膨胀”的社会条件下将会有新的重大发展。首先,21世纪的中国公民将生活在更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之中,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中国传统音乐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都将有较大的扩展;民俗活动对音乐的强大需求会使一批职业的或半职业的音乐社团应运而生,这些音乐社团既有宗教团体内部的专职专类社团,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以获利谋生为主要目的的兼职兼类社团,还有从社会主流音乐队伍中分流出来的以获利或开拓新的经费来源的专职兼类社团,后者如县级以下的众多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化整为零地参与民俗活动中的器乐演奏,和那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