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专项经费拨款的企业、机关、部队、学校的业余乐团、乐队也都会将触角伸向民俗活动,以临时的商业性演奏达到“以团养团”或“以队养队”的目的。林林总总的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决定曲目与表演形式的是音乐活动的雇主而不再是音乐社团。为顺应雇主的要求,敲军鼓吹铜管的乐队改打中国锣鼓,吹小号、长笛、单簧管的改吹唢呐、管子、笙,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其次,21世纪中国人将过着更加富足、闲适的生活,民众个人的审美需求开始向“被审美”需求的方向转化,反映在音乐方面,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音乐审美听众,而是要求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希望自己成为音乐美的体现者而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体的注意和欣赏,从而满足“被别人审美”的心理需求。“被审美”心理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导致可参与的流行音乐的扩张,使流行音乐跃升为社会主流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个体为达到自己“被审美”的目的会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周边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向选择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由此将导致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在另一基础和另一层面上的发展与流变。 需附带指出的是,20世纪末中国城镇出现的未成年人学习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乐器热潮的功利性目的:家长为子女另辟高考蹊径或为子女将来进入上流社会准备条件等等。进入21世纪后,虽然这种功利性短期内仍有强劲的走势,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普及,其走势将逐步趋缓。而较少具体功利性目的,只为了实现“被审美”愿望的成年人学习乐器与歌唱则有可能升温,他们可能会更偏于选择中国传统乐器和戏曲唱法与民歌唱法,有可能不再是动辄钢琴、美声。 三. 社会主流音乐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 21世纪中国社会主流音乐将出现新音乐与流行音乐共同构建的总体姿态,将会出现与世界主流音乐的走向趋同的发展态势。就新音乐而言,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总体状态将会相对稳定。新音乐的器乐部分,20世纪的那种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技术为核心技术规范,以功能和声理论为基础理论规范的技术理论体系将有所动摇;20世纪中后期西方器乐音乐写作出现的讲究序列序进,追求音色对比变化的作曲思维,与中国传统器乐组(作)曲的序列结构思维,以曲牌为基本单位的拼贴组曲思维和打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