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联书店在1996年印过一册《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这本1991年在香港出版后即十分畅销、深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哲学著作,可惜当时却没能在中国大陆流行开来。我问过几位当年比较活跃的研究哲学的前辈,发现李天命和他的《思考艺术》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也是在若有若无之间。显然,李天命第一次“登陆”并不成功。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始推出简体字定本“李天命作品集”,现已有三种面世,《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也在其中。时隔十二年,李天命第二次“登陆”,这一回他的书命运将会如何,实在难以预测。 李天命生于1945年,是香港走分析哲学进路的代表人物。他童年时代十分顽劣,从小忙于打架和游荡,曾被几所学校记过和开除。但他秉有宿慧,悟性极高,竟然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他在中大继续“不服管教”,挑剔过唐君毅出的考卷,逃过牟宗三的宋明儒学课。后来,他一边在加拿大赌“沙蟹”(一种赌博牌戏),一边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理逻辑免修,最后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TheLogicofPhilosophico-lin鄄guisticAnalysis”,一共iv+134页,1975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做了讲师、教授,被人尊称为“李博士”,“因为感觉上,‘博士’比‘教授’年轻,较容易引起美丽的误会”。他一贯是不积极出书和作文的,却能在中文大学的体制中“幸存”下来,获得无数学生和读者的爱戴,没有像他所说的“落到‘学问家’的层次”,他简直“已经修炼成精”了。看李天命盛年时期的照片,感觉他确实“有型”,像一个功夫明星。据说他飞刀玩得好,再加上又姓李,所以有人送他古龙小说中“小李飞刀”的绰号。他的个人魅力,不是我的秃笔可以形容得来的。简单来说,中国哲学界从没见过这般人物,他是“杀”进来的。 哲学那个“界”有些像金庸笔下的江湖武林。有些人以名门正派自居,像少林寺和武当山一样官派十足,可实际却是“学究的烦琐迂论,乃至学混的迷昧胡诹,充斥了哲学这栋古楼。此等烦琐迂论和迷昧胡诹,前者的可读性近于零,后者的可读性等于零———不堪一读”(《从思考到思考之上》序言注)。还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讲哲学、讲做人的道理,却讲到人们都认为可以不理”(《破惘》第83页);“思路混乱、越搞越糊涂,性情怪癖,人家不愿意同他接近,于是被迫孤独”(《破惘》第50页)。看着这些人物的表演,再回味李天命的评语,让人感到要辨尽哲学界的“正邪忠奸”,真非易事。哲学这个东西,有人把它说得很玄;也有人把它说得简易直截,切实受用,只要守住一句“A≠非A”就行。李天命把这叫做“招简功深”。他说:“时下有许多哲学学者所做的工作就同关起门来研究武功的招式一样。这些人根本不懂实战,一遇到实战就不堪一击,你一出手他们就溃不成军。”哲学的实战,需要批判思考,也叫独立思考。简单说,批判思考有三法式,即“X是什么意思”的“厘清式”,“X有什么理据”的“辨理式”,以及“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的“开拓式”。这三条问式,“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善于落实运用,那是妙用无穷的。重要的是功力,而非净是招式。若有人说:‘哦,原来今天讲的东西是这么简单的。’我就会说:‘招式简单,正可以让你发挥功力呢。’一大堆花招是没有用的。要是功夫练得到家,可能一招已经足够。功力深不可测的话,甚至只用最简单的‘起手式’就能取胜”(《从思考到思考之上》第50-51页)。李天命把哲学看作实战,把批判思考的三法式说成“招简功深”,这很可能都是他从自己小时候在街头打架和读金庸武侠小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他这里拿“起手式”打比方,灵感就有可能来自《天龙八部》里虚竹使用的少林寺粗浅功夫韦陀掌的起手式“灵山礼佛”。 三法式的招式虽然简单,但是深厚的功力却来自对“语理分析”(Logico-linguisticAnalysis或称Linguistico-conceptualAnalysis)的练习。“语理分析”脱胎于现代的分析哲学思潮,却不属于分析哲学具体哪一宗哪一派。李天命说:“我不大欣赏当前许多分析哲学家那种钻牛角尖的学风。我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分析哲学家,我只是要把分析哲学净化或‘提炼’成为思考方法学的起点或最基本环节,即‘语理分析’。这样可以使语理分析不限于用来处理哲学问题,并且免于受到分析哲学作为一个思潮的起落的影响。”(《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第18页)因此,在“李天命作品集”里,一共有两类话题,一类是分析哲学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类是很多分析哲学家从来不愿谈或不敢谈的话题,比如宗教、死亡、疾病、残疾、爱情、女权等等。在这一点上,李天命和擅谈克尔恺郭尔的逻辑分析派哲学家克莱姆克(E.D.Klemke)有些相像。李天命早年写过两部非常“学术性”的作品,一部是《存在主义概论》(1972),另一部是《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1981),可见他早就对这两类话题都有兴趣。这两本早期作品都是杰作,远远胜过其他人用中文写的同类作品,可惜这次均未收入“作品集”里,大概因为李天命嫌它们属于高等学府里的“高等学术游戏”,只会“浪费读者的生命”。不过,口味长期偏于“厚重”的大陆读者,却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看过这两本书而看轻李天命的本事。他第二次“登陆”的命运,也极有可能会受到这件事的拖累,这是很教人替他担心的。 三法式和语理分析的基本思想,英美某些逻辑分析派哲学家也讲过,比如斯涤平(L.SusanSteb鄄bing)、曼特(A.E.Mander)、乌姆森(J.O.Urmson)、霍斯皮(J.Hospers)等等。斯涤平的《实用逻辑》和曼特的《通俗逻辑》都是好书,民国时分别有高山和沈沫的译本。他们这些人都不是所谓“第一流”哲学家,但是他们的书也没有“第一流”的花架子。他们教的,都是一些简单清楚、切实可行的很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清醒地思考,清楚地表达,甚至清晰地提问。不会思考和表达的人,多半也不会提问。思考、表达和提问都需要练习,和李天命这样的人一起练习。拉·梅特里(JulienOffroydeLaMettrie)说:“和笨蛋成天混在一起,脑子就会生锈,因为没人可以练。就像打网球,发的是臭球,回的也是臭球。”李天命的书里,有很多问答。提问的人,大多是学生。他们提的问题,不好意思,我看多半是臭球。不过,李天命回答得很有技巧。看他示范如何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