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张汝伦谈西学研究中的功利化和时尚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十多年前,有哲学系的研究生号称左手哈贝马斯,右手罗尔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因为当时这两人在西学中最时尚。如果到了现在,也许这位研究生要换成左手列奥·施特劳斯,右手施米特了吧。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学习西方,视西学为神圣,可是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张汝伦教授看来,如果不能以平实、求道、求理的态度学西方,我们始终避免不了“山寨西学”的结果。
    黄晓峰
    据您的了解,现在学界对西学的推崇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张汝伦:我举个例子吧,外地学校一个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毕业论文需要评审,他对自己论文的评价,第一条缺点是:“由于对西方哲学的方法论不熟悉,所以我不能以他者的眼光来评价中国哲学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博士,竟然认为不懂西方哲学,就没法很好地研究中国哲学。这说明在我们国家,西学占有怎样的优势地位。尽管现在都在说国学热,但是客观冷静地看,在我们国家整个文化生态中,西学还是握有话语权,包括我们对海外汉学过分的崇拜。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只要有一个外国人去,好像就提高了档次似的。挟洋自重是司空见惯的事。有一个近似笑话的例子,一个美国汉学家在一所中国著名大学的哲学系访学,另一个系的一个会议一定要叫他去和与会者合影,可是他说自己并非与会者。人家索性告诉他说,照片上有他这个西方人,就可证明这是一个国际会议。我自己曾经参加过一个哲学专业会议,会议组织者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国际会议,硬把一个研究唐诗的韩国学者拉来充数。
    挟洋自重也好,崇洋媚外也好,其实就是不自信。崇洋媚外的结果就是“山寨西学”,而不可能对西学真正登堂入室。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以平实、求道、求理的态度学西方,那么对西学的学习也就是满足于“为我所用”,极端者就是借张脸拍个照。
    中国人学习西方从一开始就是取“山寨西学”之路吗?
    张汝伦:我们热衷西学已经有一百多年,可是取得的成绩现在看来大可检讨。最大的问题就是功利心太重,一切立足于实用。从晚清开始,虽然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学无古今中西,学西学也是求道的一种方式,可是当时大部分人学西学,就是为了救中国,也就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与其说救亡压倒启蒙,不如说救亡压倒求学。当时人们对学理的东西就不太在乎,在乎的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一、宣传的层面,为改良或革命造舆论,比如严复翻译《天演论》。让你感觉不改不行,要亡国灭种。二、操作层面、制度层面,试图找到一个可以救中国的制度。这种对西学的实用兴趣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却有损我们对西学的充分了解。近代以来大力鼓吹西化的人西学造诣往往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曾经总结中国人学西学有三个进境,第一是器物层面,第二是制度层面,到了“五四”是思想层面。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有点皮相之见。现在看来,我们不管对“五四”如何评价,“五四”宣传的西化或西方思想文化,还没有离开为改造中国造舆论,为具体变革中国找方案,也就是还是停留在宣传层面和制度层面;没有真正进入学理思想的层面。即便是对民主与科学的理解,也是有点简单和片面。
    胡适曾在其留学日记中写道:中国急需的不是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学理,而是“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是“医国之金丹”。至于这个“金丹”由哪几味药组成,每一味药的药性怎么样,都不管,能治好病就行。这个求学心态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包括最近三十年,对西学各种介绍和引进,还是出于宣传(很多人称其为“启蒙”)和改制的目的。人们的兴趣,更多还是在制度操作层面,即西学里找到一个现成拿来就能用的方案。对学理的研究,为真理而真理、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很少出现。如果我们真正着眼于学理思想层面的话,那我们的思想远比现在要强大,而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百倍于现在。这样一个功利态度,造成中国人对西学的接受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时尚化。我们可以从晚清谈起,十年换一个时髦,开始是进化论,到“五四”的时候是柏格森生命哲学和实用主义,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社会史开始热门,不管是郭沫若还是陶希圣等人,都是以社会发展观为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最初五年是萨特,萨特退场后是海德格尔,然后是马克斯·韦伯、涂尔干上场,再后来是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乃至伯林、哈耶克、罗尔斯这些自由主义者出场,最近则是施特劳斯或施米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最多不会超过十年。
    时尚化的研究,特点就是浅尝辄止,不可能深入。当时杜威来中国讲学,声势熏天,但对杜威哲学的像样研究九十年来屈指可数。哈贝马斯和德里达来华动静虽无法与杜威相比,也颇热闹一阵,但也是人一走,茶就凉,不再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了。时尚化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跟风,一哄而上,大家扎堆研究某一热门课题。最近我评审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项目,二十份申请中研究女权哲学的几乎占了一半。西学传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可我们总是盯着几个被炒热的人或国外流行的思潮。
    这种时尚化的特点,对治学的心态有什么影响?
    张汝伦:时尚化研究的影响就是学无恒心,这也是第二个特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形成不了自己的研究传统。例如,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入中国已经一个多世纪,但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相反,这么重要的哲学家,坚持研究的人却很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今天的中国,研究罗尔斯的远比研究康德的人多;谈论施特劳斯的,绝对比谈论黑格尔的人多。这不仅仅是不识西学的潮流与点滴,更是研究没有持之以恒、形成传统所致。即使一些有成就的学者,也会与时俱进,将自己研究了多年的东西弃之不顾,认为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转而他顾。曾经有一度,三十年以前,黑格尔是显学,当时除了马克思,其他西方哲学家几乎不能比较正面地谈,而黑格尔是列宁在《哲学笔记》里肯定的,马恩也说过他的好话。可是到了改革开放,突然一下子中断了,因为有外国人说他是反动的,就一下子门前冷落车马稀了,与当年“全盛”时几乎言必称“黑格尔”没法比,一些哲学系都没有黑格尔的课。也不仅是黑格尔,从严复翻译《国富论》开始,亚当·斯密这么重要的一部作品,我们国家至今都找不出一本像样的研究著作。“戊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