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饶北季”非偶然——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香港饶宗颐先生治学逾七十年,著作等身,历年刊布的专著、论文众多,学者想一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记得1994年,蒙饶先生寄赐郑炜明编《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翻读之下,竟发现至少有一半是我不曾知见的。因此,那时听说在南方有出版社准备出饶先生的文集,预计共十卷二十册,心中十分高兴,一直在期待着。然而这个计划没有顺利实现,到2003年,才由台湾的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了十四卷二十册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由于这部书于台北出版,内地能见的人还是不多,现在终于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我想学术界的同人一定都和我一样感觉欣幸。 所有看到这部《文集》的人,其对饶先生学术的第一印象,无疑是博大。十四卷巨著,上起远古传说、甲骨学、简帛学、经学、宗教、史学、中外关系、敦煌学、潮学、目录学,以及楚辞、文学、艺术等等,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方面,无不融会贯通。这样的学术,从学科分类来说应当称为什么呢?我认为最恰当的词就是“国学”。这部文集的问世,是对国学的重大贡献,而且我还要说,目前“国学热”中各家不断讨论的几个中心问题,都可以从饶先生这部书得到回答或者启示。 从文集涉及领域的博大,可以看到国学整体综合的特点。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之处正在于这种综合性,不是现行的文、史、哲等任何一个学科所能包容。日前看到南开大学李喜所教授的文章,讲到现代中国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完全是国际化的产物,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从欧美或日本移植过来的。即使像语言学、历史学等,古代中国就有,但完整地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也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但是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学科分类究竟有无法消除的凿枘之处;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打破这样的障碍,是必须探讨的课题。 在二十世纪,学科的不断细化是国际上的主流趋势,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把这种趋势也移植过来,而实际上,学科细化分割带来的副作用,早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指出过了。特别是近年,连西方的科技界也有“回到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观”的呼吁。在讨论这方面问题时,有些学者质疑,像今天这样学术“信息爆炸”的条件下,还能够有国学要求的博精兼备的大家吗?请大家体认一下饶宗颐先生怎样于辽阔无垠的学海之中“得大自在”,便不难明白。 饶先生学术的博大,一个最突出的实例是他在中国古史研究方法上提出的“五重证据法”。如大家熟知,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以传世文献与地下材料共同论证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界有深远影响。饶先生为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补充王说为“三重证据法”,最后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首先是“文献”,“文献”又分为“经典材料”和“甲骨金文材料”,其次是“实物”即“考古学资料”;间接证据则是“民族学资料”与“异邦古史资料”。只计直接证据,是三重,加上间接证据,就是五重。如果说“民族学资料”的意义曾有杨向奎等先生提倡过的话,特别强调“异邦古史资料”,也便是比较研究方法,乃是饶先生多年来倡导的,他的许多有关古代历史文化的论作,都具体应用了这样的方法。 《文集》充分展示了饶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由于久居香港的特殊条件,他与国际汉学界有极为密切的交往。实则他不仅通谙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还曾以很长时间精习印度文化即梵学。如此兼通梁漱溟先生所讲三大文化系统的学者,恐怕也只能再推不久前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了。社会上有“南饶北季”的说法,确实不是偶然的。 有人在这里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饶先生与国际汉学界经常交流沟通,受到外国汉学界的高度尊重,他和汉学家一样力图在国际视野背景中考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那么饶先生的学术何以是国学,与国际上的汉学有什么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姜伯勤先生最近在《中国学术》总第25辑发表的《中流自在心: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一文里的一段话,姜先生说饶先生“长期游学于东西南洋国际汉学界,但是,他的根却牢牢扎在祖国传统学术的故土中。先生在《华学》杂志的题辞中写道‘确立学术的自尊心’,这,就是贯穿在先生毕生学术工作中的一种坚强信念。”我很赞同这段话,确立中国学术的自尊心,这才是国学。 1996年在香港出版的胡晓明《饶宗颐学记》也说,饶先生“虽学贯中西,却灵根自植,反对强中学以就西学”。正由于如此,饶先生的研究范围虽极广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怀抱着真实热炽的感情,这使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及其价值能有准确的把握。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广博精深,所谓三教九流,然而儒学实占主流地位,而儒学的核心乃是经学。饶宗颐先生一直主张考史必须研经,研经须明其大义,不同意“六经皆史”之说。《饶宗颐学记》载有他下列一段谈话:“章学诚是‘夷经为史’,是很不对的。‘经’应是‘史’的升华与提炼,是更高级的产品。‘史’是事实的原本,‘文’是事实的记录,‘经’是由事实中提炼而出的思想。……现代人多立新义,有甚么贡献?有甚么价值?应‘不负如来西来意’,应顺着中国文化的脉络讲清楚。我并不疑古,相反我很爱惜敬惜古义。”细味这些话,对于饶先生收入《文集》的《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一文的要旨就容易理解了。 我们能从这部《文集》学到的太多了,希望以上几点对大家读这部书有一些帮助。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早岁以《楚辞地理考》一书名动天下。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期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纵横经史子集,兼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东古史,精通诗词、书画、古乐,通晓梵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六种外语,已出版专著6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长期引领国际汉学研究的潮流,因所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李学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