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多元主义、文明对话——这些词汇在今天显得并不陌生,特别是在“9·11”之后,如何对待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当代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刘述先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伦理”之建构,积极参与宗教对话,站在新儒家的立场来回应时代的挑战。2006年出版的《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一书就是他在这一论域深入思考的结晶(2001年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该书的繁体字版,此次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发行简体字版,收入文明对话丛书)。该书收录了作者自1989年至2000年发表的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十篇论文,内容包括对作者亲身参与的世界伦理会议的回顾,对全球伦理建构的有力推动者孔汉思(Hans Küng)、史威德勒(Leonard Swidler)等人思想的评介,以及作者从当代新儒家的观点对世界伦理建构所做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对话时代,刘述先代表儒家传统所发出的声音,值得我们去聆听。 1989年2月,刘述先应邀去巴黎参加由联合国支持的“世界宗教与人权”研讨会,由儒家的立场对孔汉思的主题演讲《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做出回应,从此与孔汉思推动建构“世界伦理”的努力结下了不解之缘。孔汉思指出,共通于世界一切精神传统的并不是对于上帝的信仰,而是对于Humanum(拉丁语:人道、人性)的关注,这才是我们可以互相对话、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构全球伦理的基石。刘述先认为,尽管孔汉思的思想源头与儒家完全不同,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与儒家的“仁”(英译Humanity)若合符节。1993年,孔汉思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会获得通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宣言多次引用,成为“金律”最有代表性的表述。刘述先随后对孔汉思的提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普遍伦理计划”,刘述先以儒家传统代表的身份参与了这一活动。而他参与这一活动所仰赖的精神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宋明理学所传承下来的“理一分殊”的思想。 “理一分殊”一语最早是由程颐提出的,经过朱子的发扬光大,而成为宋明儒学的共法。刘述先在批判继承朱子“理一分殊”说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思想文化的特色,对其做了一番创造性阐释,赋予这一命题以鲜明的时代意义。在当今宗教学研究中,一种宗教传统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宗教学家约翰·希克的说法),即排他主义(exclusivism)、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其中“多元主义”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儒家传统中恰好有丰富的资源来面对时下流行的宗教多元论趋势。刘述先一方面承认多元性在当代社会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表示了相当的忧虑,多元主义强调分殊,不免有堕入相对主义的危险。他认为,与宋明时期的问题不同,我们今天面临的新处境可以说是,“分不患其不殊,所难者理一耳”,必须努力追求超越文化与各不同精神传统的歧异,凝聚低限度的共识,来面对当前世界分崩离析的局面。因此,全球伦理的建构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刘述先认为,简单的归纳方式取同略异,并不是处理全球伦理最好的办法。由新儒学的视域看,“理一分殊”作为规约原则正好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指引。所谓“理一分殊”是肯定有一个通贯的道理,但其表现却可以千变万化而显现殊异性。当然,这种思想并非儒家传统所独有,在世界其他各宗教传统中都多少可以发现“差异中的统一”(unity in diversity)的观念,只不过在儒家传统中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儒家的开放性格,宋明理学对佛道二氏的吸收与融合,这些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按照刘述先对“理一分殊”的诠释,最终的常道“理一”绝不能由任何传统所独占,现实中已有的传统都是“分殊”的表现,超越的“理一”只能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目标。古今中外各传统的差异不必完全消解,所以我们才能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为全球伦理的建构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对待自己传统的态度上,刘述先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与理性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方面他坚信儒家传统中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做创造性的阐释或改造,以开拓思想的新领域,来面对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挑战;另一方面,他并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范式,对于自己传统的反省与批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在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席卷之下,既能保持传统的命脉,又能深入西方的堂奥,撷取其精华,扬弃其偏失,做出新的综合,这是他努力的方向。他试图通过对“理一分殊”的创造性阐释,来解决当前中外文化所面临的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的紧张与冲突,同时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中外文化的会通架起一座桥梁。这条线索在他的思想当中是贯穿始终的。例如,在《从当代新儒家的观点看世界伦理》一文中,刘述先对儒家的“五常”观念给予创造性的阐释,将它与孔汉思《世界伦理宣言》提出的四条指令有机关联起来,以凸显其现代意义。他指出,孔汉思《宣言》总结出的四条指令其实就是十诫中有关伦理的四诫——不杀、不盗、不妄、不淫的现代表达,但其适用性并不限于同属亚伯拉罕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的五诫——杀、盗、淫、妄、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与之若合符节。这也正是儒家“理一分殊”原则的具体体现。 由于亲历了1997年在拿波里召开的第二次世界伦理会议,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次会议的情况,围绕《世界伦理宣言》的起草,各派意见分歧很大,最终未能达成协议。本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美国天主教神学家史威德勒为推动世界伦理所做的努力的评述。有人把孔汉思称作“世界伦理之父”,他的努力可以说尽人皆知。而作为孔汉思的重要盟友,史威德勒的努力则鲜有人知。因此,作者在《宗教情怀与世界伦理》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史威德勒的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反省。书中另有两篇专论,分别以亚伯拉罕信仰和东方智慧传统为中心,从比较宗教学的视域来探讨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这两篇文章根据1999年史威德勒主编的《为了所有的生命:走向世界伦理宣言——宗教间的对话》以及2000年欧洲出版的《全球对话》季刊第三期“信仰的新宇宙”专辑所提供的重要资料,首先介绍了世界各传统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来自非洲、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金教、佛教的各种不同声音;然后做出自己的反思与回应。面对各种观点的激烈碰撞,刘述先以哲学家特有的冷静,抱着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总能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个经过现代西方文明陶养的儒家知识分子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一方面,他对儒家传统的现代价值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儒家传统作为一种终极关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与任何其他传统结合的信仰,对天道与仁心的终极托付并不妨碍一些人自承为儒家的基督徒或伊斯兰教徒;另一方面,他对儒家传统并非采取护教的态度,而是一再强调要有反省与批判能力。 按照史威德勒的说法,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意识觉醒的新阶段,“独白时代”(Age of Monologue)终结,“对话时代”(Age of Dialogue)来临。作为世界主要精神传统之一的儒家传统,必须经过一番创造性转化,把自己的立足点与特性阐发出来,以融入当前文明对话的时代潮流之中,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个文化、宗教传统应当平等互待,通过对话,加深理解,互相扶持,求同存异,谋求一种低限度的共识,以避免文明冲突的加剧。唯有如此,人类的未来才不至于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这是刘述先先生参与全球伦理建构和推动宗教对话的初衷,也是我们共同的期许。(作者:周锋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