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研究历来存在着厚古薄今的现象,对古代书法史的梳理、考据以及对书家个案的探究几乎成为各种书法学术的专利,而当代书法领域的出现的种种事件、人物、现象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演变却常常被人不屑一顾。缺少对当代书法的学术关照,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书法理论研究的一种缺憾。2009年内,《共和国书法大系》和《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的出版使这种缺憾得到了弥补。 8月,《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60年书法为研究对象的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沈鹏任名誉主编,李一、陈政、任平任总主编,全书分《书史卷》《书家卷》(上、下)、《篆刻卷》、《书学卷》(上、下)六卷,约180万字,1000幅图。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60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和这一个特定时期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传播与交流的状况,对传统艺术的书法进入新中国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书法在中华文脉传承和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评述。 9月,李一、刘宗超撰写的《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书法为研究对象的书法史专著。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坛逐渐复苏的轨迹,下篇论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书法热”兴起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书法发展场景的客观描述及人物、事件、图版、图表等辅助手段,首次对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时代特色、历史成就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真实记录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论带史,根据新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对60年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社团活动、书法交流与传播、重大书法展览、主要风格流派、代表性书家主要成就作了概括性的评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书法的风貌和新中国书法60年的经验和教训。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重书法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一个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以及同期在汉字、考古、书写工具等非书法本体的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发现、观察和把握书法史中的前沿议题和前沿现象,从社会视角着眼于它们与书法本体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重视书法理论研究的“学术史”之于“当代书法史”的价值。《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以历史的视角关照当代书法发展,为当代书法史建立起了一个以时间线索为基本分期同时以专题叙述为主线的叙述框架。这不仅拓宽了书法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为现代、当代发展的学术与资料基础。也在以往人们熟知并习惯的以批评的角度对当代书法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对改变当今“中国书法史”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书法史”的研究现状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本届讨论会共评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9篇,三等奖论文26篇。其中,祝帅撰写的《书法何以成为社会议题——中国书法社会学研究二十年反思(1989——2008)》荣获一等奖,卢光文《坚守与重构——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获得二等奖,杨锁强《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上的若干误区》、黄俊俭《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王德志《碑帖变奏——论当代帖学的进新与责任担当》、刘思凯《精神的高蹈——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竺捷《图像复制时代下书法批评的视角融合》、梁培先《涅槃与新生——试析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汉字(书法)创作的方法论问题》等获得三等奖。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当代的关注,这种关注就是将当代创作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一切的批评与研讨。在这方面,书法明显落后于文学等其它艺术门类。当代书法复兴、发展的3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和参照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社会发展、国力强盛,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等等对书法的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书法的创作理念、标准以及风格形式追求也自然会受其左右。有意识地将书法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代书法上来,这是书法发展自身发展所体现的艺术规律,也是为了书法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必须担负的历史职责。 ——2009年中国书法年度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撰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