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苦瘠甲于天下”,定西市的通渭县又是“苦甲定西”。苦,最能磨炼人;苦,最能出人才。两年前,就听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华夏影视城出了一位诗人、书法家的奇才,是甘肃通渭县的一个打工仔,一直想去拜访。近日,巧遇通渭县委书记郑红伟约我前往,梦想变成了现实。 驱车千里,来到位于银川市城北30多公里的影视城,走进牛尔惠的工作室。墙上挂的“返璞归真”四字斗方,透出大家气派。但见一位满头黑发、脸色红润、身着唐装的年轻人,正手握悬管,挥毫疾书,给参观者作诗写字。仔细端详,他的字一笔一画都很到位,别具一格,正如一些书法大家评论的那样,熔汉隶、魏碑、泰山金刚经于一炉,自成一体——“牛体”。著名作家张贤亮评价牛尔惠说:“他的字,古朴,凝重。看到他的字,让你看到了历经百年风雨雕蚀后的碑文,有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珍重。他最可贵的是,克服了当今书法家刻意雕凿的浮躁,保持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约半个小时,牛尔惠写了十几幅字,打发了客人,我们也享受了半个小时的乐趣。书法中有音乐、有舞蹈、有气功,使人心旷神怡。 说明来意,和牛尔惠先生交谈了一小时,他乡遇故知,亲切融洽,谈笑风生。 通渭的贫苦,是出了名的。牛尔惠1970年就出生在这贫困年代最贫困的通渭县东北部山区陇山乡黄花村的农家,吃洋芋蛋喝清菜汤长大,直到十多岁还在半饥饿中上学。1990年,从定西教育学院毕业后,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因工资低,还按时发不下来,不能养家糊口,便于1993年弃教从工,来到银川。他先在一家公司打工,因公司效益差,也挣不了多少钱。两年后,他把妻子接来,从亲戚朋友处借了1万元,在银川郊区承包了一座蔬菜温棚。因为在老家没种过菜,又不懂科学种植,产量不高,还不能应时,卖不出去,没有多大的收益。一到春节,他只好在街头摆地摊,写春联,送福字,送吉祥。润笔费没有定价,随主人来定,给也行,不给也行。2002年3月,银川镇北堡影视城的一纸招工广告出现在街头,牛尔惠眼前一亮,前去报名。影视城的董事长张贤亮见到牛尔惠,便问他有什么打算,牛尔惠快人快语地说:“搬砖和泥,干什么都行,我能吃苦!”等了几天,本想搬砖和泥的打工仔,被安排到了一个颇为讲究的艺术工作室,张贤亮给他的任务是作诗写字卖字。 在宁夏,人们说影视城有两位奇人,一是张贤亮,二是牛尔惠。张贤亮卖文化,牛尔惠卖书法,各展风流。 著名作家张贤亮一手创办并担任董事长的华夏影视城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中国的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西部影视城拍摄的电影已达70多部,如《一个和八个》、《牧马人》、《红高梁》等等。华夏影视城成为宁夏的一张大名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戏说,高人张贤亮卖荒凉,而张贤亮斩钉截铁地说是“卖文化”。 牛尔惠在影视城的“集艺阁”,每天作诗写书法四五十幅,最多的一天达60多幅,边作边写,每一首都不重复,且文采飞扬,飘荡着一股灵气。牛尔惠的书法作品过人之处是藏头诗,只要你报上姓名、属相,他把你从头到脚打量一番,一首藏头诗就成了,而且对你的学养、特长、心愿刻画得活灵活现,让人赞不绝口。写毕,还说文解字,给你讲解一番。一次,科学院院士胡守斌,教授夏秉荣试他的才能,前后4分31秒,两首诗便出手。给胡守斌写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