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张海书法,固然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可以有许多参照面,但立足之处应是其书法作品本身。张海书法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他并不囿于书论中所谓的碑派,帖派,而是横跨在碑、贴两派之上去塑造自己的风格;他用笔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唯创造丰富的线条之美是用;在创作中他是具有很强的用墨意识,以丰富的黑色变化去增加形式的表现力,具有一定的美术属性,但又分明是书法的表现语言;在以展厅艺术为导向的书法创作潮流中,张海非常重视形式效果,为求得新颖、动力的形式,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对前人有许多突破和发展,但他没有走向“美术化”,而是固守书法本体,通过形式传达出内蕴的文化品格;张海书法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少数专家才能完全解读的"阳春白雪",但又是有社会性,人民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各以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通过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 对您所说的三种类型,如果将张海书法作较为牵强的定位的话,那么张海书法更靠近“雅俗共赏”这一类。但张海书法中体现出的雅俗共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庸俗化的雅俗共赏,而是具有明显专业高度的雅俗共赏。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千古以来书法中那种神秘的美,文人书法中曲折隐晦的意境美,化解为令人可以解读的“白话文”,其表现性、抒情性的主调是自然明朗的。另一方面,张海书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启发性,他以对专业神秘感的化解和对社会接受不同层面的审美提升表现着雅俗共赏。没有专业高度,作品将难以通过历史的验证,没有广阔的接受面,又难以获得社会性的认可,张海作品中表现出的雅俗共赏,是在艺术中对历史与社会的双重性。 问:成名的书法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守成中逐渐完善,这类书法家的作品可能更能体现出传承的厚度;另和种是探索出新中,不断扬弃中达到所追求的高度,这类书法家的作品可能更具有时代的广度。以此去看张海先生的书法,您作何评说? 答:从理论上似乎可以去这样分类,但针对具休的研究对象时,就不好作如此截然的划分。守成与创新、厚度与广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应、又相互依存。以此去研究张海先生走过的书法创作之路,我认为相对来说他属于后种类型。张海先生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是个不断在古典中汲取,不断积累又不断扬弃、不断为四化出新的过程,或者说他的书法创作长期处于探索出新的动过程之中。但这动态的过程是由许阶段性的相对静态所组成的,其作品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自完自足的形式特点,整个数十年却又是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所谓厚度与广度,也可以说是时光的厚度与空间的广度,具体在书法作品中,可以说是古典样式所沉积的厚度与时代的包容性、贯通性、表现性,张海的书法创作相对倾向于后者。看张海的书法,追求的不是古意盎然,而是意气风发,不是以摹古为目的,不是以表现古典样式而自矜其能,而是将古化为今,古典的碑贴中是他创作的出发点,而归宿是时代特征与个人气质的契合处。他不是那种单一守成式的书法家,不是单一对传承样式积累、叠加而成的高度,而是将许多传承样式揉碎作为素材,重新塑造自己的艺术之塔。例如,张海的书法创作不是单一书体的完善,而是兼擅诸体,诸体之间相互交错渗透。他把魏碑、隶书的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