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各个印社管篆刻。 几年前,我们曾经举办过这样一项比赛:如果一个参赛者的书、画、印同时进入优秀奖行列,他就有可能获得吴昌硕奖。结果,这个奖最终宣告空缺——书、画、印兼通的人才在社会上已经很少,这是现代教育归并制度下的一种分科结果。并且,这种情形如今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情形下,西泠印社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它还在不断提倡诗、书、画、印一体化。这样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包括高校、美协、书协,都很难来完成培养。西泠印社不直接培养人才,但它在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来引导艺术人才往这个方向发展。 也因此,西泠再次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界的一个孤岛,它是唯一一个有形的组织,来承担一项存亡继绝的工作。 社长之位空缺,也是一种守望 中国新闻周刊:西泠印社的四个创始人都是篆刻界的精英,但均没有当社长,似乎他们最初就有一种约定,西泠的社长必须是诗、书、画、印兼长者方可当任。 陈振濂:西泠印社四个创立者,叶为铭、吴隐、王、丁仁。吴隐1922年最早去世,相继是叶为铭(1948年)、丁仁(1949年)去世,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王,从道理上说,他这个时候担任西泠印社的社长应该是众望所归,但他没有当社长。他先是把马衡请出来,后来又把张宗祥请来当社长,我猜测他们是有一个约定,生者对死者的一个承诺,就是创立者自己不当社长,而请在整个文化、艺术以及思想界更有名望的人来当社长。 西泠印社的社长位置曾经几度空缺——在创社之初、吴昌硕出任第一任社长之前,就有9年空缺;而吴昌硕去世之后,它又曾空缺长达21年;马衡、张宗祥任后也均有较长时间的社长位置空缺。目前,从启功先生去世之后,它又空缺了两年之久。 西泠印社社长的位置太重了。我曾经有一个概括,西泠的社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艺术大师(书、画、印方面),第二是学术泰斗(有理论著述),第三是文化名人,也就是必须要有社会影响。像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他们的影响显然远远超出了书法界以外。这样的人来当社长,才反映出西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以刻章为业的社团组织。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守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