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5年初秋,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随着长途迁徙的人流,向洛阳进发。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过,他曾经西行到过东罗马帝国,然后又向东经丝绸之路抵达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 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对这位据说已经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迁都洛阳后,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跋陀却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河南嵩山。随着越来越多的僧人聚集嵩山坐禅、译经,孝文帝为他们在嵩山建立了一座寺庙,叫做少林寺。 跋陀开创少林寺后,一时高僧大德,云集于此,一个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也来到嵩山。菩提达摩,相传原为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为护国而出家,证得禅宗秘法,为印度禅宗28祖。后来看到“东土震旦”,也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 达摩率先见到了佛学造诣颇深的梁武帝,不过梁武帝未能悟道,达摩只好离开。他走到梁与北魏的国界线长江,江水滔滔,无船可渡。于是,达摩取江岸芦苇一枝,自渡过江。这支芦苇上有五片叶子,预言了后世禅宗兴起的五支派别: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渡过长江的达摩最后在嵩山停留下来,那时,跋陀开创的少林寺正云集天下高僧,然而达摩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常驻寺内,而是独自一人,隐居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上。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学将人的日常生活,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所有姿态都可以通向禅定,但是在修行实践中,打坐是最为方便的法门,僧人们往往选择打坐,来获得禅定的境界。达摩当年离群索居,就是以这样的姿态一坐九年,屹然不动,鸟儿在他的肩上筑巢,蜘蛛在他的手掌上结网,年复一年,他的身影竟然印在石壁上了。 面壁石的传说,孕育于唐代,到宋代妇孺皆知,达摩洞也成了少林寺的圣地。传说后来少林寺的僧人将面壁石从达摩洞凿下,最初供于初祖庵,清乾隆年间移至少林寺内,为历代景仰。关于达摩面壁石的真伪,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我们暂且将神话色彩搁置一边。达摩到底为什么长达九年独自修行,而不与近在咫尺的少林高僧们交往呢?原来,达摩所传习的是大乘禅法,而当时跋陀在少林寺传授的,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禅法,并非一类。据说,当时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对达摩的禅法,也都不肯认同。 在达摩面壁九年之后,一位名为神光的中国僧人前来叩门拜师了。最初,达摩并不理会,但是在大雪中站了一夜的神光,为表明求法的决心,取来一柄快刀,斩断左臂。达摩被其诚意感动,收留了神光,并改名叫慧可。在慧可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跟随达摩学习禅法。忽然有一天,达摩决定将袈裟传给慧可,并递给慧可四卷《楞伽经》,又将禅宗的传法偈语告知慧可: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衣钵传承完成,达摩大师这才告知了慧可其中的缘由。一些视达摩为异端的人,频频在他的饭食中下毒。达摩将衣钵偈语传给慧可之前,曾五度中毒,每次都自行将毒药排出,传法之际,他已经第六次中毒。如今,慧可已经足以继承自己的衣钵,本可自救的达摩心愿已了,端坐而逝。 在达摩圆寂200多年后,一位修行禅宗的唐朝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向皇帝请求,赐给达摩“圆觉禅师”谥号,并在熊耳山下为达摩建了一座空观塔。不过,几十年后,空观塔在一场空前的灭佛行动中,被夷为废墟。 达摩身后,中国禅宗历经磨难,衣钵代代相传,终于在唐代六祖慧能之后发扬光大。直到宋朝,随着禅宗的日渐兴盛,少林寺才最终成为禅寺。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因为曾经在少林寺传法,后人便将少林寺称为禅宗祖庭。 关于达摩,由于后人的渲染,被披上了太多神秘的色彩,有些故事,经过学者考证大多只能归为传说。然而,在这些充满神迹的故事里,达摩如影如幻的形迹背后,其实恰恰传达了中国禅宗最精妙最直接的智慧。 推荐阅读: 1、《少林拳术》2、《少林武术器械》3、《少林轶事》4、《少林秘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