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617年,隋朝的唐国公李渊、秦王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乘关中空虚,占领了隋都长安。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号称唐。
    唐代刚建立的时候,天下仍处于群雄割据之中,最使李氏父子担心的是郑、夏势力的发展和存在。原隋大将王世充盘踞洛阳,号称郑国皇帝,势力十分雄厚。另有河北窦建德也在极力招兵买马,扩大地盘,号称夏国皇帝,二者成了唐政权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620年,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秦王等身份率兵出关,征战王世充,大军屯于北邙山,而后寻机向王世充外围据点进攻。
    
    征战之初,唐军进展并不顺利,为调动当地各种反郑力量,李世民特意给置于王世充辖区的少林寺住持僧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劝说少林和尚认清大局,顺乎正义潮流,帮唐军征战王世充。
    此时的少林寺众僧,饱尝了隋末动乱的打击之苦,寺院重建尚未完善,众僧聚集在少林寺的柏谷庄,守护着那里寺院的百顷良田。
    唐郑两军对垒,王世充出于战争需要,对要地柏谷庄进行了强制性占领,并命侄子王仁则驻军把守。他们依靠险要地形,建立军事工事,进而企图吞并少林寺赖以生存的唯一庄田。
    少林寺僧对此虽早有不满,但又无可奈何。这时恰遇唐郑两家交锋,又早闻李世民的英明,少林寺僧众也就暗中做了唐军的帮手。
    9月,李世民大兵向洛阳逼近,围困洛阳城不放。同时还继续对洛阳外围王世充势力进行打击。李世民派大将王君廓攻克了郑军要点。
    李世民初来乍到,进兵不利,在一次观察作战地形时,被郑兵俘虏,囚禁在洛阳城的大牢里,他的弟弟李元吉带兵来救,又被王世充打败,情势十分危急。
    这个消息很快被少林僧人听说了,全寺上下不甘心再受王世充之欺,决心冒险救下李世民。
    一天夜里,少林寺的“十三棍僧”凭着对洛京地形的熟悉,摸到了洛阳城下,这13个和尚分别是上座僧善护,都维那僧惠玚,寺主僧志操,以及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他们在城墙根底下去掉了平时绑在身上练功用的“重身”沙袋,一个个身轻如燕,很快爬上了城头。
    
    志操和尚以往常出入洛阳,大街小巷都十分熟悉,大伙就跟着他左拐右转,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大牢。
    这里戒备森严,往来巡逻的兵丁很多,和尚们却人不知鬼不觉地抓了几个喽啰提到僻静处盘问,弄明白了李世民被关押的位置和掌管钥匙的情况。
    大家在大牢外搭起人梯,昙宗领着智守、普胜等人进去救人。
    当时正是深夜,昙宗舔破窗纸发现管大牢钥匙的百总正趴在桌子上打呵欠,就以迅雷之速推门进入,把那家伙捆了个结结实实,搜出钥匙。守牢的狱卒也是不堪一击,几位和尚略施身手就将他们制服。
    李世民戴着一具大枷,正疲态地靠着墙根坐在地上,突然看见几个年轻和尚到了跟前,正待发问,昙宗连忙摆手,止住了问话,随手拿出钥匙开了大枷,蹲下身去背着李世民出了大牢。
    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等候;一路去捉拿王仁则。
    在善护带领下,昙宗、明嵩等5人,穿过伊洛街口,见有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
    当时,屋内的王仁则正在喝酒取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镏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罢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一绑,昙宗像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顺手抓起了桌上一方玉印,5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
    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14匹战马,接应营救李世民的一路人后,将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
    不多时,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14匹战马直向西而去。
    这时天就快亮了,守城的士兵正值松懈之际,大伙齐声呐喊着扑上前去,杀散了兵士,打开城门,往嵩山方向疾走。
    不久,一名郑将骑马领兵追了出来,志操和尚回身一招“只燕穿云”,将他打落。就这样且战且退,后来,唐将秦琼赶来支援,将李世民顺利接回了唐军大营。
    13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
    少林寺的“十三棍僧”冒险救出了李世民后,又在随后唐郑两军再次对垒的时候,从寺里带了500僧兵,悄悄地穿过轩辕关,直抄郑军后路。唐军大受鼓舞,锐不可当,迫使王世充不得不归降了李世民。
    为感谢少林众僧的战功,李世民登基以后,“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赐田40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
    621年,唐王朝对13位战功突出的少林和尚不但均有赏赐,而且封昙宗为大将军。这是一个莫大的光荣。少林寺竖一通《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立传,向后人炫耀这一丰功伟绩。
    
    碑的正面左上方“世民”两字为李世民以亲笔草书嵌入。碑的阴面附有13位立功和尚的名字,此碑虽经千年风雨,字字行文,历历在目,为后人研究少林功夫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少林寺,还有一通名为《少林寺新造厨库记》的唐碑,其中对少林僧参加唐郑之战的原因也给予说明:
    賜田于开皇,若乃顺天应人.擒盗助信,摧魔军于充斥,保净土于昏霾。
    撰文者顾少连把郑军称为魔军,那么,少林僧兵和唐军也就相应成了顺天应人的正义之师了。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我国汉地佛教主流。自此,少林功夫立足实用、注重技击的特点逐渐显现出来。
    此时,少林寺规模空前扩大,寺产颇丰。保护寺产安全及重要社会活动,对武僧们的技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武,成为寺僧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如唐代的圆静和尚,自幼习武,善练刀、枪、鞭术,尤善气功,众称铁汉子。30岁后皈依少林寺,号称铁和尚。
    根据少林寺武僧谱记载,少林刀术即起源于圆静和尚,如“圆静善马挥刀……敌首级遍地血成河”,就反映了圆静和尚的高超刀技。这说明少林刀术也是寺僧们为了健身自卫,在防盗护院和实际作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少林拳术套路大部分在36个动作以内。套路短,组合招式严密紧凑。整个套路练习所用时间短,目的是为了练习者在练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气呵成,利于每个招式功夫的增长。
    少林拳法讲究“拳打一条线”。直线的运动,有利于进退速度。练功时,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进、退、闪、展、腾、挪等,都在一条线上运动。
    少林功夫的招法运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式太过,嫩者指招数不及。因此,少林拳法为避免老嫩之弊,采用非曲非直之法。发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间在非曲非直之间。
    若将拳掌发“老”,即伸直,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罢了;若将拳掌发“嫩”,即仍曲臂,乃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内。
    在历代皇室支持下,少林僧人“昼习经典,夜练武略,修文不废武备”,习武同实战紧密结合起来。一部分少林和尚实际变成了皇家所供养的特殊军队,习武性质也较前大不相同。
    “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的风气成了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特殊宗风。明代诗人徐学谟在其《少林寺杂诗》中说得好:“怪得僧徒偏好武,昙宗封为大将军”。
    的确,自唐太宗击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人练习武艺更加勤勉,少林僧兵自此走上了直接为皇家服务的道路,在以后的朝代里,少林僧或接旨去镇压“反叛势力”,或消灭民族败类,或出征抵御外来侵略,习武宗风,代代相传不止。
    (本文转自 李勇《少林传奇 少林功夫历史与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