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寻名师、访高朋——忆四川友人林济群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寻名师、访高朋、虚心学习, 一专多能,是矛盾的统一。
    寻名师,往往旷日费时才有所获,所获也可能不全面;高朋则不同,意气相投,便倾心倒匣,往往将数十年积累之经验,于短期内和盘托出。
    我有三位值得纪念的朋友,一位是1931年寓居精武会的四川南充人林济群(国均),另二位是田毓荣、傅彩轩。
    今年(1985年)5月,四川省南充市体委给我来信,查证该市松溪派内家拳家林济群。林在1926年曾到上海精武会学习,和我有过交流,南充体委希望我回忆林先生回该市(原名顺庆,即今南充市)建立顺庆精武会(即精武会四川第一分会)与上海的关系,以及林先生在上海的学习情况。
    1926年,我在上海文治大学文科国学系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出校练拳,晚上也仅去中华国技传习所从刘震南老师练六合拳。
    我早想将林济群教过我和同学吴云倬两人内家拳械及他谈过的内家拳源流写一篇回忆录。南充市体委的来信,促使我回忆这段经历。但是事情已过去五六十年之久,究竟哪一年我在精武会和林济群认识的,很难肯定。
    大约在1932年春天,我和中学同学一起从四个武术老师学拳的吴云倬在一起,每天去上海横浜桥精武会学习吴式太极拳,教员是徐致一先生。我和吴云倬在早上学练吴式太极拳后,时常继续留在精武会大会堂内推手和温习其他拳套。后来有一位个子不高、身穿军服的四川人同我俩攀谈,他叫林济群,年龄比我俩大八九岁光景。
    
    他说在四川某军担任军官,到上海来联系某项任务,他曾从师练过松溪派内家拳,见到我俩很用心练拳,又是学生出身,他愿意将学到的内家拳和枪棍、剑教给我俩;我和吴都是武术迷,当时还从武汇川先生等杨式太极拳,从孙禄堂先生学形意拳,但还是很乐意学习内家拳。林老师共教了半年多,学的拳套有河南捶、七肘拳、囮拳;器械有白虹剑、松溪棍、枪两路。还讲了拳械的用法,使我俩懂得了“寻师不如访友”这句话的道理。我俩从几位名师学拳,老师对要领和用法很少分析,常感到在练糊涂拳,而这位林老师一见如故,和盘托出,真是“良师益友”。
    林老师教授拳械都着重身法、步法、手法,轻巧圆转变化多端,用法连环,滔滔不断,打法着重穴位。他引用了许多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理论,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看过戚继光的著作。他教的“囮拳”,见于戚氏拳经所举当时_名家拳法之一,但他不知道这是明代传下来的拳套。有一次林先生在会堂内用竹竿比演枪套路,精武会有一位教师轻蔑地说:“你在赶麻雀!”林先生当时沉下脸说:“你拿枪来我们试一下嘛。”那位教师就在武器架上拿了一根花枪,要林先生也取花枪来比试。林先生说:“我就拿竹竿,你拿枪,来吧!”那教师就持枪中平刺去,被林先生用竹竿沾住,竿尖指着那教师的咽喉,那教师要抽拨,林先生移步换形,竿尖始终指着他的咽喉。那教师抽动几下失效,急了,把花枪摔在地上,气呼呼地跑开了。于是,我和吴云倬才佩服林先生枪术高明,能以柔克剐。又觉得那位教师太不虚心,应该请教不应该一气跑开了事。
    林先生谈到他幼年在成都从陈姓老师学内家拳,这位老师功夫了不起,但不大肯传人。陈的老师曾受杨班侯指点,把刚猛的拳械练得柔化圆活,在枪术上不犯硬,虚指实戳,决死生于俄顷。林先生只听说杨班侯的柔化功夫好,但不知道杨班候是清末北京的太极拳名家。
    林先生见我们在推手,很感兴趣,也学着比划,我们感到林先生学到的内家拳很巧妙,但他的实力不够。他承认没有学会学好就到军队去了。他谈到他的老师周身不怕打,手快劲大,在四川打擂没输过,打擂得胜的情况报上刊登过。林先生谦虚地说他没有练好,不能出去教人,否则会丢了内家拳的名声,但他见我俩好学,终于教了。半年以后,林先生要回四川,精武会的徐致一先生及同学们邀林先生拍了团体照留念,我和吴云倬也参加了,我保存了这张团体照,时间为1932年11月20日,林先生一去不返。
    (本文转自 顾留馨《中华武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