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猴与中华武术——武当武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武术作为一种强身与自卫的手段,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演练的一招一式,到积累起若干有势有法、形式多样的多种套路,搏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武术套路的定型,也反过来促进了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健身与格斗,是练武的两大主要目的。
    就健身而言,如何舒展四肢,活动筋骨,以增强体魄;就格斗而言,又怎样拳打脚踢.以巧制敌,这些都成为习武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动物在许多方面天生具有人所缺乏的机体上的禀赋与能力,许多练武者便纷纷模仿动物的动作。我国上古时代用于祭祀和军事训练的“武舞”中就有模拟各种动物形象和动作的“百兽舞”,后来其中“武”的因素逐渐增强,就形成了各种象形武术套路中的主要内容。猴子惯于上蹿下跳、踢打翻腾,身法十分灵巧,因而习武者就多方模拟其动作神态,吸取其灵敏机智的特长,在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中,最出名者自然非猴拳莫属。
    
    猴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上,有“沐猴”的名目和图像。沐猴即猕猴,是喧哗的意图所画的是一男子在做模拟猴之身形动作的健身操。模拟猿猴以爪抓树攀缘动态,两手交替向前上方伸展,一前一后;手指则配合动换而一张一弛。这种动作操除能增强指力、握力、臂力之外,对性掌、指关节炎及指掌骨折等损伤合后的功能恢复,也有独到的功效。比较完整的猴形体操,则首推《五禽戏》中的“猿戏”了。五禽戏相传为三国时华佗所创,系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而成。其中“猿戏”的动作为:“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技击性的猴拳,当与这类健身的猿猴操有密切关系,但攻防格斗的功能大大加强。到了明代,猴拳在民间已颇具影响,成为徒手拳中的一个重要拳种。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猴拳技艺在那时也有很大的提高,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三十六路”。当时,文人王士性游嵩山,下山时看到武僧献技,拳棍搏击如飞,也有击猴拳的。到了清代,猴拳更是名家辈出。陕西人高山,被人称为“鹞子高三”,可见其击猴拳时身法之灵。另有一人孙恒,其猴拳亦名噪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全国武术盛会上也都设有猴拳这一项目。
    猴拳的基本要求是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这种武术全然与猴的特性有关。猴子进攻时凌厉迅急,故而猴拳的进击招式也就快捷有力;猴子出逃时仓皇夺路,故而猴拳防卫时也请求左躲右闪。同样,猴子的神视意达、刚柔相间、轻灵绵巧,在猴拳的眼视、意仿、身法、步法、手法、指法上都有反映。猴子机灵警惕、凝神注视的意态,耸户、缩颈、耸肩、缩颈、圆背、缩身、弯肘、垂腕、屈膝的身形,快速左右移动、跳跃、爬行、点地尖足行进等轻巧灵敏的步法,以及爪甩采切、刁拿扣顶、缠蹬蹦弹的手脚动作,无不在猴拳中一一具备。此外,猴拳套路的绝大部分形式,也模拟猴子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这样的情节构成,而且也如同猴子那般密集连贯、动静起伏、节奏迅捷、舒展自如。猴子的举手投足竟如此逼真地融入武术之中,故以“猴”名之,称为“猴拳”,确实名不虚传。
    
    除猴拳外,其他许多武术拳种也都吸取了猿猴种种特点。通臂拳即是一例。通臂不取猿猴形象,而是揣摩其特点造拳。猿猴能放长击远,伸缩弄臂,故此拳发力时“通肩”、“通臂”,在闪、展、腾、挪、起伏转折中表现出胸背吞吐、甩膀抖腕、双臂交换劈、拧腰切胯等动作,其中有“白猿缩臂”、“醉猿探臂”“猿猴出洞”“白猿献果”等招,此外,少林拳中又有“老猴搬枝”一法;张三丰所创内家拳的应敌打斗套路中,有“猿猴献果”;拳中也有“猿猴摘心”的反攻摔法。六合拳在行拳时,要求其举止按五种动物的形象而动,而这五形中就有一种是猴形。著名的广东南拳,有十大象形,其中之一也是猴形;形意拳是一种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的拳术,它根据十二种动物的姿态和技能而制定,十二形中也有猴形。
    如果在模仿猴子形体等特点的同时,再配以器械,于是,猴棍及白猿单刀、双刀等武术套路也就应运而生。舞台上、银幕中,美猴王孙悟空那一路猴棍,舞得出神人化,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叹叫绝。由此完全可以说,传统武术就是通过猴拳、通臂拳、五禽戏等,与猴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转自 六小龄童《六小龄童品西游 下 珍藏版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