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袋制度在唐朝就已完善,盛于中唐至宋,宋后衰弱,时官员根据自己品级的高低佩戴不同的鱼袋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可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代表与象征。唐朝时鱼袋中装有随身鱼符,到了宋朝,时人舍去鱼符,改于鱼袋上用金银饰以鱼形,色彩与官服的色彩相配。 鱼符要比鱼袋出现得更早,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可用鱼符作为身份象征彷如鱼袋的这一制度却是到了唐朝才正式并完善的确定。在隋朝时,鱼符仅刻有姓名、官位品级,到了唐朝,由于鱼符的逐渐完善,鱼符内刻有官员姓名、于何处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与一些出行时候可受到怎样的待遇等。 鱼符也不仅只有单一的形式,而是细分为三种: 铜鱼符: 最初铜鱼符的出现,是唐高祖李渊为了避讳其祖李虎的名讳,改虎符为黄铜鱼形兵符,称为“鱼符”。后唐朝又经历了武则天女帝当政,武系为玄武,则将铜鱼符改为“龟符”,至唐中宗年间恢复。铜鱼符分为左右两半,各刻有“合”“同”两字,需合并才能成仙“合同”二字,于是铜鱼符又可称为“合同”,也是征调军队的凭证之一。 随身鱼符: 随身鱼符更像是官员的身份证明,装于鱼袋内佩戴在身上。《新唐书·舆服志》中有道:“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名贵贱,应召命’……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由于佩戴者身份不同,鱼符鱼袋材质也跟着改变,亲王的鱼符以金制作,官员的鱼符则是以铜制,而鱼袋则是三品以上官员用金为配饰,五品以上则为银。 交鱼符: 用作出入宫门的身份证明。 时至宋朝,在岁月的演变中鱼袋的形制作用皆已改变,不再装有鱼符,鱼袋成为了上至皇子郡王、下至外任官员、甚至是去任致仕之人可佩戴终身,由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物件变成了代表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也由于天子赐发过滥,最终只能淹没于章服荣宠的制度之外,成为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亮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