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指南·竹刻》:“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竹雕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人们也将竹雕称为竹刻,即是在竹制品上雕刻装饰的图案或文字,又或是将竹根雕刻成形态各异的摆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竹雕起源甚早,却是到了唐朝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明清两朝大盛,竹雕的技艺更是精湛超凡,涌现了不少竹雕大家,使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远在笔墨纸砚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使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记事了,这就是最原始的竹雕,大约比甲骨文出现的还要早,但由于竹筒难以保存,在漫长的岁月中最原始的竹雕遗物难以得见,但根据文献记载,大致在商朝以前竹雕就已萌芽。 到了西周时候竹雕已经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作品形式出现,西周朝会时士大夫手中的芴便是以竹片制成的。在芴上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这样的芴还称不上是艺术品,但也足以证明这时候人们已经对竹制品的重视,竹扇、竹篮、竹席等竹制品也大量出现。顺延至战国,这时候漆器非常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漆器是以竹片制作器胎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竹器的本身也逐渐走向了艺术化。 西汉时就已经有了一些制作精巧的竹雕摆件,晋朝时更出现了竹制的笔筒,如王献之的斑竹笔筒,该笔筒外形似钟,表面有如裘皮的斑纹,于是王献之将其称为“裘钟”,但这时候的竹器也只是以竹所制,尚未曾出现雕刻的痕迹。到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具体的文字记载,齐高帝曾赏赐一件竹根雕的“如意笋箨蔻”给明僧绍,又有庚信的《奉报赵王惠酒》,诗中言曰:“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说得便是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这些记载皆说明了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根雕艺术。 真正意义上的竹雕工艺始于唐朝,其中最有名的非竹制尺八莫属。尺八是一种吹奏管乐,通常会在尺八上使用阴文浅雕的方式雕刻图案花纹、花草树木、禽蝶仕女等,画风精致颇具唐朝风格。另外在过若需的《图画见闻之》中就有记载道,唐朝德州刺史家中有一支竹雕笔杆的毛笔,在笔杆上刻有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皆栩栩如生,并刻有《从军行》两句,可谓是精致绝伦。 宋朝的竹雕艺术相较前朝变化极大,由于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发达的时代,这时候的士大夫文人阶层由于他们对艺术审美与思想需求,将雕刻工艺发展得极为迅速。这时候的竹器被文人视为正直纯洁的象征,屡屡被写入诗歌之中以凸显为人高洁,也因此,竹雕在宋朝也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竹雕的艺术发展也被广为传颂,也出现了大量竹雕艺人,如南宋詹成,其雕工之精湛,曾被陶宗仪赞:“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竹雕在宋朝已经崭露头角,到了明清两朝,竹雕艺术被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写竹、画竹、咏竹在士大夫阶层蔚然成风,使竹雕文化以飞速发展,同时竹雕与书画、雕刻艺术结合,创造了竹雕艺术空前的盛况。当时竹雕分有两派,一为金陵濮仲谦,二为嘉定朱松邻,前者以更吊与竹板刻书画见长,相对古朴雅致,然而金陵派传承不广,延至清朝能人巧匠已寥寥无几;后者嘉定派相较前者的竹雕风格更加富丽些,在方寸之间雕刻人物山水、亭台楼阁,并且在不同的雕刻手法中灵活变通,刀法之精湛、艺术之造诣皆为世人所喜爱,因此嘉定竹雕流传甚广,一直到清朝中期时后继者多达数十人。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这时候的竹雕多以阴刻浅浮雕维多,显得单一而平淡。 相关阅读:《精细奇巧果核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