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花丝为骨 镶嵌作饰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为一门皇家绝技,花丝镶嵌冠居“燕京八绝”之首,不仅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精湛的工艺。花丝镶嵌最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金银错工艺,盛于明清。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与镶嵌。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镶嵌工艺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白玉、水晶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花丝为骨,镶嵌作饰。花丝与镶嵌相得益彰,演绎“燕京八绝”的精妙之处。
    一种技艺的炉火纯青,往往需要的是多年的沉淀与精进,自花丝镶嵌工艺出现之后,便在一代代工匠的手中逐渐完善,最终达到成熟。然而事物的发展并非一个直线性的前进过程,时代的改变、审美的改变,总能够影响一种技艺的存亡,非人力所能左右,或许从迷信的说法来看,则用命运的播弄并不为过。然而在这种转变之中,总会有人在努力维持,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也能够使得这一古老的技艺绵延至今。
    
    明清两代无疑说是花丝镶嵌最精彩的年代,这时候花丝镶嵌的技艺在这一时期达到最高点,天子贵胄大量使用花丝镶嵌物件作为生活用具、饰物甚至皇权的象征物。而清代的花丝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故宫之内的养心殿成立了专门的造办处,专门负责制造皇家御用品,匠人更是高达数百人,专制金银首饰、器皿等。与此同时民间更是集聚了大量花丝镶嵌的工艺匠人在老北京的大栅栏、花市和东四西四牌楼,近百家金店银楼平地而起,只为打造最华美精致的花丝镶嵌作品,进贡宫廷。
    然而,历史的悖论在于,当一件事物到达顶峰,往往也就意味着衰落的开始。
    
    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整个清朝帝国的命运,也改变了花丝镶嵌的命运,从此它进入了快速下滑甚至难以为继的境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大量贵重工艺品被掠夺出国,金银工艺因而停滞不前,后又因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使花丝镶嵌行业岌岌可危,这种境况一直发展到辛亥革命以后。
    这一时代的剧变导致了宫廷艺术流向民间,从而使得民间的金银店铺得到了迅速发展,北京前门一带是“首饰楼”集中的地方,不少花丝镶嵌的顶级工匠人物聚集其中,如人称“花丝王”张聚伍、于海、王子厚等,都身怀绝技。然而这短暂的繁荣很快便因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内战等原因而停滞,花丝首饰艺人失业、改行,挣扎在贫困中,而“花丝王”张聚伍甚至饿死在回乡途中,花丝首饰陷入绝境。
    
    一直到1958年,流落在民间的花丝艺人被国家一一寻回,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正式建立亚洲最大的首饰厂"北京花丝镶嵌厂" ,成为我国制作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专门生产传统花丝工艺品。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花丝镶嵌出口订单骤减,市场需求的下降让一些花丝镶嵌工厂先后破产,现如今仅存花丝镶嵌匠人五十余,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导致花丝镶嵌工艺几乎失传。
    
    当人们在博物馆中感叹花丝镶嵌“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的神奇时,时代的变迁却让人们感到一丝丝的遗憾,昔日华夏丰采似乎已成为依稀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