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古琴操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初称为“琴”,后为了区别于钢琴而改称“古琴”。古琴历史悠久,初为五弦,汉朝新制为七弦十三徽,亦为礼器与乐律法器,自古以来在汉文化中地位崇高,被文人墨客视为高雅的代表,是为“四艺”之首,亦有着“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古琴的来源暂且无从稽考,但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已经有着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等传说,但由于没有任何实证证明,大约是为附会之说。西周之后开始出现技艺高超的琴人,在《诗经》中便已经有了大量的记载。随着时代的推移,战国时琴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琴人的出现让礼乐被赋予了修心养性性质与审美,形成了后世对古琴的某种精神敬仰,后来更是有了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偶遇。
    到了汉朝,古琴的形制大致确定并且在士人中非常流行,东汉蔡邕便是其中之一。蔡邕是东汉时注明的文学家、书法家,他所著的《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丰富而详尽的著作,为后人对古琴曲的研究留下了非常大的作用。说到蔡邕不得不提起那把焦尾琴了,焦尾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后汉书·蔡邕传》中记:“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焦尾因此得名。
    
    琴风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不再依附朝廷的琴人,他们大多都是颇有学识的文人,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脱离朝廷后,他们写诗作曲,出现了嵇康的“嵇氏四弄”、《琴赋》等经典古琴曲,将当时的古琴发展成一故热烈的风气,时人纷纷效仿。
    隋唐时胡人传入的乐器以新奇的模样与新颖的音调引起了当时唐人的喜爱,古琴稍显没落,但并非无人弹奏古琴。唐朝董庭兰便是一位古琴高手,所作琴曲《昭君怨》、《阳光三叠》、《离骚》等仍旧让人久久难忘。唐朝的古琴外形略有不同,其造型浑圆丰满,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用作假纳音的小桐木,这种小桐木一直被沿用,直至明初。
    时至宋朝,宋朝重文,上至帝王下至朝野皆嗜琴,人人以自己能操琴为荣,将对古琴的爱好发展到了巅峰,古琴的流派与传承也从此开始。宋朝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在南宋晚期,以郭沔为首,后又有姜夔作琴歌《古怨》而扬名。浙派广为流传,此后此派著名琴人日益增多,如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宋琴也在悄悄地变化着,比起唐琴,宋琴更加扁长,形成了宋琴的主要风格。
    
    明清时期古琴琴谱被大量印刷,明太祖之子朱权所编撰的《神奇秘谱》中更是保存了众多古曲,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古谱。到了清朝后期,古琴艺术再次进入衰落时期,虽有乾隆、汪芝等人擅古琴,却是越来越少了。
    古琴的高雅韵味与其中的文化含义让越来越多人喜欢上这种乐器,其中“和雅”“清淡”是琴乐所标榜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但古琴之精髓与情趣,需对识琴音之人所倾诉,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式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