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拿法大致可分为“挫骨”、“分筋”、“点穴”三种类型。 “挫骨”:抓腕、拿腕是双方交手常用的招术。我用一只手或两只手以劲力拧翻对方的手腕关节或擒住对方肩肘关节使其脱臼甚至骨折,这都属于“挫骨擒拿”。 “分筋”:人体骨筋相扶,两骨之间赖筋连系,关节之间原有空隙。所谓分筋,主要指拿住关节之间的穴位,使其筋缩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缩,以致关节疼痛、运动失灵,甚至影响半身,形同瘫痪。可见分筋法比“挫骨”省劲,而效力更大。比如金丝缠腕,对方右手抓我右手腕,我用“挫骨”法以双手拧翻对方腕部和小臂,如果对方力大抓住手腕不放,双方相持只能成平局。若对方再用左手还击,我方可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若我用“分筋”法,先用左手压住对方右手使其不能移动,同时用右手小指和中指的指端扣点对方的外关穴,压迫对方使其全身麻痛,对方欲抽手逃脱,因被我左手紧压不放,难达目的。对方想转身用左手反击,因我扣住其外关穴,且身在对方右外侧,使其左手上不来。我用力点穴,使对方无招架之功和还手之力。 又如锁喉,俗称抓袄领。若用“挫骨”法,一般是我用一手握拧对方之右手,一手把对方之肘,意欲迫使对方反臂。若对方力大紧抓挺腕,双方相持不下,对方左手仍可还击我面部。若用“分筋”法,以我方右手扣住对方右手腕关节,同时挺胸拧腰,以斜步相持向对方右外侧转,并用左肘横压对方的腕关节,即使对方力大,但因其关节疼痛,难以发挥作用。对方欲上左手还击,因我已闪在彼方外侧,无法得手。 擒拿法又称“解扣”法,即我既拿人又要防人。拳谚说:“拿人走外门,提防不丢人,伸手快如电,还要身法随。” 擒拿中的“点穴”法是武功中巧中之妙,比“分筋”法更高一筹。“不明经络,举手便错”,武术与医学密切相关,武林前辈多明医理,接骨医伤更为其所长。经络学说、五行学说,为中医辨证施治之指导基础。武林前辈对死穴、伤穴、麻穴大致全会。如唐太宗一个宠妃患疑难大症,御医束手无策,召布衣孙思邈施治,果然妙手回春,皇妃庆得一男。太宗叹曰:“朕身为天子,难全妇人之命,孙思邈乃神医也。”并亲赐御袍。大将尉迟敬德闻此事心中忿忿不平,随至城外大喝一声:“孙思邈,将袍留下。”孙思邈闻言勒住马缰,拱手施礼:“老元戎,此袍是皇上所赐,不敢从命。如麾下非要不可,请亲自取。”敬德怒火上冲,便探身伸手取御袍,这时突然觉得左臂伸缩失灵,身子晃了几晃,怪叫一声坠下马来。孙思邈拱手道:“老元戎,受惊了,稍息片刻即可复原。”说完扬鞭纵马而去。原来孙思邈用的就是点穴法,隔袍点中敬德的左章门穴,一指之智使万夫不挡的敬德折服。 (本文转载自《太极技击点穴及救治法》,作者李务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