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太极拳,可能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张三丰》才开始认识的。但是你知道吗?太极拳的祖师爷可不是张三丰呢?太极拳是怎么来的吗?太极拳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就来和小编一起与太极拳来一场实实在在的邂逅吧! 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急缓相间……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的极度关注,太极拳养生愈受青睐,大街小巷、城镇内外,你总能轻易看到打太极拳的身影,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极拳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拳术。 一、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真正由来是在17世纪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一个名叫陈王廷的创编而成。17世纪中叶的温县陈家沟盗贼横行、兵匪出没,百姓苦不堪言,村里村民为保家园纷纷自立武学社,一时间习武成风;陈家沟自古以来又是武术之乡,周边汇集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各个支流,武术渊源源远流传。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王廷吸收众家武术之长,并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了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这,就是太极拳。后来,太极拳演变成为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个派别,各派之间相互传承和借鉴,又都各具特色,呈百花齐放之态。 二、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虽然流派多支,但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全面性: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 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三、太极拳养生 太极拳是全民皆宜的健身运动,练之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抵抗力,主要作用如下: 1、练脑 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一气呵成,给了大脑很好的锻炼。进而调整身体诸系统的功能,使其趋于正常,诸脏器达到坚强有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虽动犹静”,动与静相结合,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节。它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它不仅要求躯体放松,更要求大脑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尽快恢复,消除疲劳。 2、练气 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将沉蓄与丹田之气,运送到全身,通过气的运行,减轻心脏的负担,因此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牵动胸腹间的运动,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对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有疗效显著。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还能使肺腑排出大量浊气,提高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肺组织的弹性。对肺病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最后,练太极拳吸气时吊裆会阴会轻轻用意上提,而吸气时又放松。会阴的一提一松,锻炼了肛门括约肌,可防治痔瘘病、脱肛、子宫脱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 3、练身 (1)躯体: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 (2)腰: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练太极拳时要求眼睛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和韧带: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 (5)肌肉:太极拳能锻炼肌肉的紧实度和弹性,长期演练,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 (6)腿和脚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脚部通过虚实锻炼可锻炼足部肌肉和韧带,达到健步轻灵。 总结: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明的瑰宝,不仅中国人练太极,全世界也都在练太极。太极拳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功效已经毋庸置疑,只要坚持,人人都能强健体魄、保健养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