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地处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北部,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因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位侧躺着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赞誉为“睡美人”。据清同治十一年的《上饶县志》所记,灵山共有72座山峰,主峰海拔1496米。山中还有山鸡、鲽鱼、石耳等名贵动植物及钽、铌、重晶石、锌、铁等地下资源。历代名人王安石、辛弃疾、韩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赞美,现代文学家冯雪峰1941年曾作《灵山歌》抒发胸志。 灵山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称之为“信之镇山”。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月禅师等人均在灵山结庐修真、收徒传道,灵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饶籍的达官显宦和客(隐)居上饶的历史名人,如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郑以伟、高明、王庚言、蒋士铨、徐谦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早在新石器时期,灵山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望仙桥头、茗洋庙背山、郑坊平伏脑等古村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镞、石锛、网坠及数以百计的陶罐陶片证明,早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灵山人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进行农牧生产活动。从灵山东南麓的煌固乡马鞍山无塘穴形墓出土的青铜器、青釉瓷证明,这一地区在西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吴越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 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宫、观、殿宇99座。宋、元间道教极为兴盛,各地扩建道观,修道者日众。明以后,道教日趋衰落,至清同治年间,全县仅存宫、观、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趋减少。民国期间,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驱鬼降妖、超度亡魂为业。 灵山道教历史悠久,已有1700余年。此教始于汉末,鼎盛于唐、宋。明以后逐渐衰落,至民国全真派道观殿宇仅存石人殿一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正一派虽不如前兴盛,但仍有不少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驱邪降妖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正一派道士已无法事可做,纷纷改行经商、务农,藉以为生。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河南颍川名士胡昭隐居陆浑山中,潜心道学。曹操屡聘昭为中书令,昭婉言拒之,并悄然南下,隐于灵山百谷峰之养真岩,继续悟道,采药煮茗,并结炉炼丹,以济乡人沉疴。公元251年,昭无疾而终。乡人称昭已得道成仙,并建祠塑像祀之。昭专注自身修炼,不收徒传道,但仙逝后屡受皇封,影响很大,并有刘太真、李德胜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步其后于祠中立化成仙,故为灵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之侄胡超,字惠琏,随昭南下,隐于灵山拥笔峰修炼。超家学厚实,受伯父影响,一心悟道,少壮时便遍游名山大川,并得一道士传以长生之术,得一高僧授以辟毂之法。昭仙逝后,超避讳改为惠琏,号拔俗,继续在拥笔峰修炼,并为乡人灭祟治病。超暮年后不知去向,乡人说他已肉身成仙,并在全国各地发现他的仙踪。由于胡昭伯、侄仙迹遍传,灵山各峰各洞结庐修道者日众。 与胡昭伯、侄隐于灵山悟道修炼同时,有一至德道人云游灵山,见东台峰南风光秀丽,数洞穴呈太极图样分布,便于此处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道人仙逝后,其徒募资修建道观,命名为至德宫。道观建成后,道徒日众,道观也随之扩建。唐、宋期间,至德宫道教极为兴盛,道徒达百余众,道观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葛洪遍游灵山,先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因水源不足,后择葛仙峰为址,结庐炼丹,并收徒传道,洪著有《抱朴子》一书,推阐仙道。师从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演炼医术,为附近乡民治病。嗣后,葛洪弟子于灵山各处普建道观,收徒传道,灵葆派道教盛极一时。 东汉建武至元和年问,正一派祖师张道陵于贵溪龙虎山创教。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荤腥,为人祈福降妖,超度亡魂可收取酬金,实为一种谋生职业,因此人教者日众,遍布灵山域内各大村庄,虽历史上有“抑道扬佛”影响,正一教却长盛不衰,活动一直延至民国年间。 灵山地区道教始于东汉,鼎盛于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等为真经。唐德宗年间,诸邑旱,敕刘太真、李德胜拜祀胡昭祈雨,先后立化于胡征君祠。刘、李仙逝后,与胡昭一道,均受皇封为将军,隐君祠改为将军庙,从此,石人殿兴盛逾千年。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先后封胡昭为灵助候、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刘太真封助顺将军,李德胜封助灵将军和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胡惠琏封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据唐《云典》记载,上饶共有宫观99所,绝大部分建于灵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元代,道教在教派争论中失利,上饶道教受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代道教继续走下坡路,域内仅存道观2所。清代继续“扬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观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见之现实,大部分道士不断还俗,或弃道皈佛,至民国全真道士竞无一人,正一道士也日益减少,继续活动的多为一些迷信职业者。 灵山著名道观 石人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诏在石人峰下建征君祠,以祠胡昭,俗称胡隐君祠,又称石人峰祠。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刘太真、李德胜相继于祠胄享货。并矗像于祠中与胡昭同祀之。宋宣和年间御赐“鹰护”殿额,因李德胜被塾多助灵将军,人称李将军庙。明万历年间李德胜被封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曼:称石人殿。石人殿拥有庞大的建筑群,气势雄伟,道徒众多,威名远播。 至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南东角山的一块台地上。汉末至德道人在此建宫修道,道徒众多。后经历代道人扩建,道观分前后两殿,极其雄伟,两旁有堕数幢,可见当时鼎盛之况。宫后有太极岩洞穴群,宫观周围有水田十余亩。后,道教衰败,改为佛教寺院,僧侣多达百人,也盛极一时,今道观已废,遗址、石磉、石臼、石香炉、老道墓茔尚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