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翻开中国历史,自夏、商、周到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历代帝王都要到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祭祀活动,以报答上天的佑护和大地的恩惠。道教形成后,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活动与道教的斋醮活动融为一体,泰山东岳大帝被尊奉为天齐仁圣大帝,掌管人间福禄寿命。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泰山是三十六洞天之一。游览泰山,一是如同读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从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可达到到中华数千年文明史的脉博。二是自然造化与神仙宫府气象的感染。人们在梯级登山的道路上,由一天门而至三天门,游憩于王母池、碧霞祠、玉皇宫等道观,礼拜神尊,并饱览奇山岳的美丽风光,如临仙界,胜若登仙。唐代杜甫曾有诗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一词,出于《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尔雅》曰:“泰者,太也,谓天地太和之气发舒。”《说苑》曰:“山者,宣也,言宣气生万物也”。在《虞典》、《周礼》中,泰山又称为“岱宗”、“岱山”。据《岱史》云:“《虞典》凡岳皆以方位言,惟泰山不言方位而言岱,不言岳而言宗,固谓夫出震配干万物始代,储坤五岳惟宗”。 古人称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其实,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45米,在五岳中,其高度仅占第三位。它之所以能“五岳独尊”,与其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直接有关。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的泰山,横亘济南、长清、历城、泰安等县市,方圆400多平方公里,在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上,其气势雄伟磅磅,犹如“天之东柱”。泰山地区是我国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来,夏初,禹分九州岛,冀、豫、青、兖、徐五州在此。战国七雄,这里有六国之都。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于是,泰山便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庄重的象征。 此外,古人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能主天地生气。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与“桑”字通,古有日出扶桑之说;依五常之论,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按四时,东方为春,春天万物更生;在八卦中属震,在二十八宿中为苍龙,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飞腾之地。于是,位于东方的泰山便成了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都灵应昭昭。 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和对泰山的祭礼、封禅,为道教在泰山周围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因此,泰山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被称作第二小洞天——蓬玄洞天,系仙人成兴公得道处。于是,泰山成为上通神界,下辖地府,神灵显赫的要地。 泰山又是古代帝王封禅祭天的圣地,史载有“七十二君封禅坛”。玉皇顶西北侧有一块刻有“古登封台”的高大石碑,据说它就是昔日从无怀氏到周代的七十二代君王在泰山播柴祭天,举行封禅大典的“封祀台”。所谓“封”,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思厚之情。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泰山就成了天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岱史•历代儒臣封禅论》言:“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在从前,封禅被视为国家性的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 泰山的东岳大帝庙,原有上、中、下三处,上庙、中庙已毁,现仅存下庙即岱庙。岱庙又称宗庙、泰庙。是道教宫观中建筑规格最高的庙宇,素有“神府仙间第一家”的美称。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东岳大帝之“灵宅”,历代帝王的封禅大典和对东岳大帝的祭祀均在此举行。 岱庙的整个建筑布局以南北为中轴,北高南低,背倚泰山,南向平原,山庙一体,气势恢宏,红墙黄瓦,至尊无上。四周围筑城堞,长约3里,高10米,内分中、西、东三路。 游览岱庙先从遥参亭开始,亭在正阳门外。前为遥参门,门外石坊名“遥参坊”。遥参亭又叫草参亭,是庙的前庭,古帝王凡有事于宗,必先于此进行简单的参拜,而后入庙祭神再登山。明清时,遥参亭正殿供祀碧霞元君。 出遥参亭北门,迎面是岱庙坊。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坊起三架,中高错落,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岱庙坊之北即岱庙,过正阳门,进大院,到配天门。配天门五间,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神。配天门左侧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宏、葛雍、周武;右侧为太尉殿,祀唐代名臣杜棕。东部院内有汉柏五株,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西部院内有唐槐一株,已枯,后人于枯槐中又植一小槐,称“唐槐抱子”。明代萧协中赞汉柏唐槐诗曰:“柏叶傲霜迎翠葆,槐枝结夏荫苍龙。虚疑神物同千载,自是仙根托九重。” 配天门后是仁安门,元至元四年(1338)创建,内奉天聋、地哑之神。仁安门两侧为东、西神门,东神门东的驻跸亭,原为三茅真君殿,祀东岳上卿茅盈及茅固、茅衷三真人,乾隆时改称驻跸亭,办称东御座。驻跸亭是清代帝王或大臣朝泰山祭捞庙时的休息场所,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殿和厢房组成。正殿内有乾隆昔日朝泰山时赐的“镇山三宝”:沈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沈香狮子是用珍贵的沈香木疙瘩精雕细刻后粘合而成,共一对,每个狮子重约3.5公斤。全身疙瘩突起,形似蹲坐翘尾,警觉欲搏。温凉玉由两截衔接而成,上截为玉,质密而凉,下截为璞,性偏温,色白微青。又名“青圭”、“苍玉圭”,长近1米,重约28公斤。上截刻日、月、星辰和山海图,象征泰山神主宰乾坤,下截刻“乾隆年制”。瓷葫芦瓶系明嘉靖年间,官窑专为泰山神烧制的,藏于宫室,原为一对,现在仅存其一。东御座院中存碑15块,著名的《泰山秦刻石》、《青帝碑》就在此。西神门西有雨花道院,原为道人斋宿之地。 过仁安门、院内有阁老池,池内有九块玲珑石。前行登一方台上有“扶桑石”,泰山民俗,香客至此蒙住眼绕石来回各转三圈,然后去模北面的“孤忠柏”,谓之“模福”,模着了柏树上的小孔就可以一辈子有福。人们往往迷失方向,掉下路去、因此又叫“迷糊石”。 巍峨峻极、金碧辉煌的宋天贶殿,在孤忠柏北。“天贶”即天赐的意思。据传,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封禅泰山时便将每年的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第二年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这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以后的各朝帝王即在这里祭泰神。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我国古优三大宫殿式建筑。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东西长约44米,南北宽达17米多,高22米多,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殿顶采用我国传统的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雕梁画栋,檐下八根大红明柱,四角风铃叮当作响。殿内正中是高大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东岳大帝塑像,神龛上悬有康熙帝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大匾。殿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全画长62米,高3.3米,以大殿后门为界,分东、西两部分,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全过程。壁画共计有675个姿态各异的神仙和人物,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其场面之宏大与内容之繁复,在古代壁画中尚属少见。 天贩殿之北后寝三宫,是东岳大帝的皇后--淑明皇后的寝宫。中寝宫五间,两侧配寝宫各三间。东寝宫东北角有一铜亭,高5.4米,通体鎏金,名“金阙”。全铜铸体,仿木桔构,重檐庑殿式顶,结构严密,工艺精巧。明万历四十年(1613)铸于碧霞祠,是我国五大铜亭之一。西寝宫西北角与铜亭相对有铁塔。塔原高十三层,明嘉靖年间河南善男信女捐铸,可惜毁于战火,今只剩四层。 岱庙的东西两路会合于后花园,东为木桩盆景,千姿百态,情趣横生;西为花卉盆景,百花斗艳,万紫干红。其北是厚载门,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如云端琼阙。登门楼可仰瞻泰山雄姿与天齐,可眺望天门云梯隐天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岱庙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珍贵文物,单是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碑褐石刻就达一百七十六块之多。在泰山,唯有岱顶碧霞祠可与之相媲美。 泰山碧霞祠是碧霞元君上庙,位于岱顶天街和大观峰之间,西有观星台、孔子庙,东通仙人桥、瞻鲁台,上达玉皇顶。兴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始称昭真相,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问改名碧霞灵应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 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面积3900余平方米,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明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描绘说:“琼宫银阙,连岭被麓,丹青金碧,掩映层霄。香烟烛焰,若云霞蒸吐碧落间,是为碧霞元君之宫。” 碧霞祠大殿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因山高雾多,云蒸雨降,飙风刚劲,木材易朽,瓦多飘毁,故明代拓修时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改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晴天朗日之下,金光琅灿,蔚为壮观。殿内天花板大藻井中蟠龙含珠,栩栩如生。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祥端庄。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重要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道教尊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元君之名由来已久,唐朝诗人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中就有“久事元君住翠微”的诗句。关于碧霞元君来历,说法不一。传说秦始皇封泰山时有神州姥姥出现,后为元君。《瑶池记》说元君是黄帝派遣到泰山迎接西昆真人的玉女,《博物志》说她是泰山神女,明人崔文奎取“坤道成女”之说,谓“岱岳毓钟,上通干象,降灵下土,故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清人张尔歧《嵩庵闲话》则说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毁像倒,金童毁坏,玉女沈于玉女池中。宋真宗封禅泰山,在池中洗手,石琢玉女忽然浮出水面。宋真宗命人用玉重雕玉女像,建祠奉祀,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太上老君说碧霞护世弘济妙经》言,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神精运元气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证位天仙,受命玉皇,统摄岳府神兵,护国佑民,照察人间善恶。传说碧霞元君能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 自宋真宗兴建昭真祠以来,民间对碧霞元君的信奉,千年不衰。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中称,自碧霞宫兴建以来,世人朝拜泰山的都是来给泰山奶奶烧香的,近的数百里,远的达数千里,每年到泰山顶烧香磕头的多达数十万人,施舍香火钱亦数十万钱两。清韩锡昨在《元君记》中云:“统古今天上神祗,首东岳。东岳事之盛,首碧霞元君……,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下”。明清时,元君庙遍及全国。冯玉祥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在全国二干多个县中,几乎每县都有泰山行宫(元君庙)。据《岱史》言,凡遇事,如猛虎为害、飞蝗为灾、旱涝、皇储未建等等,帝王或官员都遣使或亲自致元君,求元君赐佑。乾隆皇帝的母亲就曾亲登岱顶向元君求寿,乾隆帝八十大寿时仍登顶拜元君。即使现在,每年仍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 大殿碧霞元君神左右,分别有眼光娘娘、送子娘娘配祀,均为贴金铜像。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心明眼亮、身体健康。过去农历九月九眼光殿大会,香客信士借重阳登高,求眼光娘娘保佑不生疾病,并且还要讨些香灰带回去服用,据说能医病。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送子娘娘特别礼遇,至今仍有大量香客到送子殿“拴娃娃”,据说极灵验。碧霞大殿内有个黄铜大香炉,高一米多,三足两耳、雕龙、工艺精湛,系台湾信士陈英杰先生求子得愿,答谢神恩所捐献。 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求祷泰山娘娘。香亭前有明铜碑两座,左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立的《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记述了仿武当山建造金阙的经过;右是天启五年(1655年)立的《泰山灵佑宫》铜碑,记述了宋改“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赐名“碧霞灵佑宫’的历史。两碑通体鎏金,高五米,基座、碑顶之盘龙若腾,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是珍贵的道教文物,对碧霞史志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两铜碑前面分别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铸万岁楼和嘉靖九年(1530年)铜铸千斤鼎。其两边是东、西御碑亭,内存乾隆帝御笔登岱山诗碑。 山门与东、西殿均履铁瓦。山门内外分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护卫神,称之“门神四帅”。山门前是钟、鼓楼。泰山晓钟伴随着日出前的鸡鸣声,远远地传往东海,成为泰山八景之一。 东、西神门是从天街到玉皇顶的必经之路,是碧霞祠之门户。神门上各有石阁。南神门下通宝藏库,上为清初增建的歌舞楼。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碧霞元君圣诞时,以碧霞为中心的庙会期间都在此唱京剧“玉虎坠”。宝藏库,俗称火池,是香客焚香上裱的地方。宝藏库南是大照壁,壁上有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其可谓碧霞元君信仰千年兴盛的写照。 从自然景观来看,泰山有壮丽奇绝的“七十二峰”,奇伟幽险的清泉飞瀑,繁茂刚劲的古松老桧,而且—年四季景色各异。按照不同特点;泰山自然景观可以分为幽、妙、奥、旷、麓五大景区。自天门至十八盘的东路部分为幽区,这里的景色,以深幽见长。一路石级七千盘,林荫夹道,深壑流溪,峰回路转。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步步有景,举目成趣。红门宫、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迎客松”、“接驾石”、“飞来石”、朝阳洞、对松亭、十八盘、南天门等一处处古建筑和奇松怪石为你引路,争艳斗奇的历代石刻陪你前行。仰观俯察,两侧美景妙趣横生,使你目不暇接。 攀上南天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进入岱顶妙区。在这里,可漫步天街,观白云洞青云洞白云青云之会;可朝拜碧霞祠,晋玉皇宫,登绝顶,在古登封台前留影;爬拱北石、日观亭,可观日出;仁立峰颠远眺六合,可体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境,如若有缘你还可以欣赏到顶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雪挂雾淞、碧霞宝光。 泰山北麓是泰山自然景观绝胜处,亦称奥处。这里奇峰异石突兀林立,洞穴深邃,清泉凛洌。特别是后石坞,三壁环绕,路隘林深,人迹罕至,松籁云堑,泉歌溪吟,实乃幽绝去处。传说碧霞元君即在此处黄花洞修道成真,至今这里仍有其墓址。 泰山旷区自中天门经凤凰岭至黑龙潭,是泰山西溪流经之域。这里峰峦起伏,谷深峪长,豁达开旷,景色蔚然深秀,自然植被十分丰茂。黑龙潭瀑布自百丈崖飞流直下,几经盘桓,如蚊龙飞舞于岩堑深谷之中,极为壮观。 麓区指泰山之阳环山路一带,这里负山临城,山城一体。道教古观玉母池、岳观遗址、三阳观、吕祖洞,佛教宝刹普照寺,儒家先贤五贤以及六朝松、一品大夫松、冯玉祥先生墓等名胜都错落于此。 泰山的瑰丽景色,曾吸引过历代无数的高道逸士、文人墨客,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诗篇。早在汉代,泰山就已成为高道逸士的聚集地。《岱史•列仙遗迹》中有关泰山老父、稷丘君、安期生、崔文子的记述即是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